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内在要求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5年,面临国际国内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也到了关键时期。或者讲,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就难以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将会遇到相当大的科技瓶颈约束。而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或者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将阻碍产业和企业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要扭转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管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科技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科技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处于世界低位,特别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少,导致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弱,还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加工车间。近几年,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明显缺乏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如2003年我国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等制造装备的70%以上均依赖进口。正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弱,才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处于较低位次,制造的是低附加值及高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产品,赚取的是少量劳务费。在经济结构升级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科技瓶颈约束越来越强,成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加快改变这一被动的发展局面,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必然导致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严重短缺及低档化,进而造成产业链条短、就业不足的宏观低效率,因此,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强势自主品牌变得十分迫切。近几年在一些重要的甚至是战略性工业部门,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使得我国产业无法形成较完整、发达的产业链,导致高增长、低就业及低获益。如我国目前汽车工业年总体规模(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生产汽车600万辆左右,但产生的就业量却相对较少,对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较弱,主要是因为汽车产业缺乏强势自主品牌,以组装国际零配件为主,产业链条短,增加就业的能力弱。不仅如此,内资汽车企业高增长带来的却是低收益,外商投资企业用40%的资产份额控制着50%的市场份额和70%的利润。这种“高增长、低就业、低收益”的局面如果长期持续,那么内资企业生产和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并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增长的相当不确定性。因此,在“十一五”这一关键发展时期,需要加快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强势企业。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必然导致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将面临资源环境容量的明显约束,因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必须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探索走产品(高档耐用消费品)轻型化、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教育为先导、企业为中心、政府为重要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保持“十一五”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从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即要以教育为先导、政府为重要支撑、企业为中心。“教育为先导”是指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使科技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具有坚强的大众基础。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创新教育体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教育。“政府为重要支撑”是指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主要是加强基础科研和教育工作,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研究机构应定向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以及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的基础性研究与发展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并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政策,主导国家宏观创新战略,持续地增加对基础、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竞争前沿的创新投入。“企业为中心”是指通过完善政策和创新体制,把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推进力量。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
一是制定优惠的税收金融政策,支撑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科研创新政策技术的重点是工业和管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应用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实施重大新技术工程项目。四是选择汽车、大型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产业的技术升级。
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加速完善开放的、法制化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对高科技企业和产业的聚集作用;吸引和鼓励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挥中介与技术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开放、繁荣的技术市场,健全技术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