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投资驱动、资源错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现象,也是长三角现在必须“入弯”的原因。长三角需要经历一场经济增长方式革命。
那么,长三角的问题具体出在何处呢?
其一,土地产出率低——资源消耗型增长。
粗放式增长最集中的体现是土地要素的粗放式投入。郁鸿胜指出,长三角中心区域还远远没有做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据调查,在整个长三角,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仅为约2亿元/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国际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八十分之一。郁鸿胜指出,在长三角,年产出100亿元的开发区有100多个,这样的产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土地资源的滥用为支撑的。根据他的计算,按照目前的土地批租速度,13年后,长三角将无地可用。没有了土地要素的支持,长三角所指望的“国际制造业转移机遇”无疑将成为一句空话。
其二,投资依赖——资本密集型增长。
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经济是高速发展的10年,同时也是投资率处于历史高位的时期。推动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直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消费在这一区域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几乎处于下降趋势,但却没有妨碍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学家赵晓指出,在这种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下,为了提升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有限的资源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容易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如资源和能源密集度过高、个人消费不足等。如果投资率长期过高,还会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会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扭曲经济结构,不利于投资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增长,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三,产业同构——成本血拼式增长。
统计显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产业的有9个城市、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城市。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研究员分析,长三角地区经历长期发展之后,伴随着资源消耗的惯性增长、成本的刚性上升和同质化竞争中的效益递减,瓶颈开始凸显,经济发展速度回落成为必然。减速、盘整、调整方向、寻找创新驱动之下的质量效益型新增长方式,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不二选择。
从“领跑中国”到“率先转轨”
变者恒久,应对恒艰。关键是该如何看待长三角之变?
“增速回落未尝不是好事。”江苏省发改委研究所所长顾为东博士说,“经济增长一定会遵循波浪式前进的规则,高速的增长中往往积累着巨大的风险,只有通过减速、调整才能将风险释放,进入下一个‘加速周期’。”
当下,尽管长三角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它并没有让出“领跑者”的位置。从统计数字上看,长三角的发展仍跑在中国最前沿,且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
2005年前三个季度,长三角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进一步上升。其中,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7%,同比提升了0.6%;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8%,同比上升了0.8%;到位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同比提高了5.9%。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的绝对值下降,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这,恰恰证明长三角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与投资放缓相对照的是,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4.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升了0.2个百分点。而且,零售额增速还高于GDP增速,这表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增强。
投资与消费“一降一升”,意味着长三角曾经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迎来转变的契机。这一格局的悄然变化,使得人们相信长三角目前的“减速”并非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正在步入一个“率先转轨”的过程,这既是对以往的纠偏,也是意在未来的发展。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