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自创品牌在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加快步伐,因为贴牌生产只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是,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现状而言,贴牌生产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中国成批创建自主品牌的一种预热。对中国来讲,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谁都知道,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有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搞贴牌生产同样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近期内,中国产品只能以中低端为主,包括长三角、珠三角,更多的是做中低端的,因为没有太多的技术专利、没有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基础、没有比尔·盖茨、戴尔……没有群星灿烂的世界级企业领袖——中国的世界级企业领袖还在成长途中而远未成熟。而中国在漫长的现代化征程中,越来越感到负担沉重的是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这一严峻问题,数以几亿计的文盲、半文盲、科盲、电脑盲、“功能性文盲”等等摊薄了我们的GDP、摊薄了人均国民收入。由此,应该非常冷静地看到,当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开放,当在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整个宏观环境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先力量,确实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所以,强调自主品牌、强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强调“创新型国家”云云,都不必急于贬低贴牌加工、急于自我嘲弄“世界工厂”,也不必急不可耐地滋生“品牌焦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步建立了一些民族品牌,并且正在向更大范围拓展,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自主创建民族品牌特别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品牌,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创建品牌的压力与动力,归根到底,应来自市场竞争,它应当是市场竞争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硬加的。因此,市场竞争越充分,就越能催生品牌。通过市场竞争,才能促使企业努力去创建自己的品牌。而我们已拥有相当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了吗?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像美国、欧洲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市场经济已经培育了上百年,而中国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能够到今天这么一个状态已来之不易,当然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们不是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而是冷战思维过重、意识形态色彩过浓。国有企业,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很难说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越来越少,非国有企业(比如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等)越来越多,而且正在成长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至今依然是很短暂的、很初级的。
此外,企业家成长也处在初级阶段。这很自然,既然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么,就一定意味着企业家成长也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虽然成长得很快,也未必见得国外企业家成长多长时间就注定中国的企业家也得按部就班地成长多长时间,“后发优势”往往体现为可以实现一定的跨越,但是跨越仅仅是缩短距离,有许多阶段注定是不可逾越的。没有十几、二十乃至几十年的时间,中国要出现第一流的世界级的大企业家并非现实,这很难成为一个非常真实的可持续的存在。它需要经年历久的磨炼,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付出足够的成本与代价,包括血与泪的代价。不打足这样的代价与成本,就不可能出大企业、大企业家,因而也不可能出大品牌。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