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靖西县地处我国西南端,与越南高平市茶岭县、重庆县接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八个边境县(市)中人口最多的边境大县,共辖19个乡(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人,是全国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县和农业大县,也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名县和全国著名的铝(锰)工业基地。2011年以来,靖西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新载体,强化措施,积极开展“法治县”创建活动,为边疆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多年来,全县先后被授予百色市2012年度工业发展二等奖、工业园区发展三等奖、市级依法行政示范点、2013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单位及二等奖、“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三等奖、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着力推进“法治县”创建工作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法治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确定创建标准,建立创建示范点,召开创建启动会和推进会,建立创建考核考评制度,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明确目标,分清职责,加强监督,严格考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法治创建活动有序推进。目前,全县共建示范点189个,投入经费156万元,群众对“法治县”创建活动的知晓率达98%以上,参与率达95%以上。
二、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切实抓好“法治县”创建工作的落实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促进法治政府建设。2011年以来,靖西县认真贯彻执行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权利,不断规范决策行为;设立县人民政府网站,县、乡层层建立政务中心,及时公开政务信息,服务项目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法纪观念,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涉法信访、行政争议纠纷的协调和处理,依法处理各种信访工作,全县共处理群众来信50件,接待群众来访900批次3562人次,解决问题497件,避免群众上访事件14起110人,群众满意率超85%;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严格推行执法责任、公示、过错追究等制度,开通信息平台,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抓好人民调解工作,成立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厂矿、企业、医疗等特殊部门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4年来共成功调解各类民间纠纷4013件,调解成功率97.2%;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管理工作,共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16人,重新犯罪率在0.05%以下,接收刑释人员708人,解除劳教人员10人,帮教率100%,安置率95%。
二是坚持司法公正,规范执法机制。全县政法各部门建立健全规范化执法工作机制,权责分明,办事高效,司法公正。县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刑事审判工作,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进审判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大胆探索审判工作改革模式,开展“阳光司法”工程创建活动,深化审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司法公开、公正和落实各项便民措施,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全院共受理刑事案件1167件1628人,审结1143件1604人,结案率97.9%;受理民商事案件8568件,审结8344件,审结率98.4%;受理执行案件749件,审结636件,审结率84.9%;配备人民陪审员34人。检察院认真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职务犯罪依法查办和源头预防,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等各类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司法公正,2011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批捕案件1049件1719人,审查决定批准逮捕958件1538人,受理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各类刑事案件1246件1932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1124件1731人,司法案件检察督查率高于90%;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方针,采取打防并举,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主动进攻态势,全力维护社会治安良好局面和持续稳定。
三是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促进市场依法经营。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加强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工作,严格监管房地产开发和商品交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环境安全监控处置等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多年来无抗税、重大侵权、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件发生,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因环境污染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发生,招商引资环境良好。
四是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推动各项事业依法治理。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四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集体越级上访、执法司法腐败等案件发生。各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企事业单位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各中小学校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各村(社区)严格执行“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各项基层事业依法进行。至今共有5个村街被授予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7个被授予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五是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律师担任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不断规范法律服务市场,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2011年以来,法律工作者共办理各类民刑事案件619起、法律援助、案件1500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办理各类公证案件1568件,涉及金额5278万元。
六是狠抓法治监督工作,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县人大、政协积极发挥监督职能,加强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监督力度,认真听取和审议“两院”工作报告和政府议案,积极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工作视察和调研,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回访制度,跟踪回访人大督查项目,对不落实项目的单位进行约谈诫勉,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县纪律检查机关多措施严格查处党内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打击党内腐败现象;审计、监查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纠正各种行业违法,依法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七是深化普法教育,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农(居)民等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联系点,实行学法用法考核等各项普法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学法自觉性;抓住重要节假日、圩日、传统节日等有利时机,结合地方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以文艺、山歌等民间艺术载体,发挥电子银屏、现代媒体、手机网络优势,深入开展“法律六进”等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营造全民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固的群众法治基础。至今,全县共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联系点4个,开展活动32次,开设电视普法专栏1个,开通司法行政网站1个,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653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0多万人。
八是抓住全国普法联系点创建契机,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按照全国普法办关于创建全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的工作部署,立足边境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着力创建“边关普法八大阵地”,大力实施“法进边关三大工程”,深入开展边关普法“五个一条”、“边关普法固边创建和谐”边关行、乡村行、社区行、学校行、企业行“四行”活动、“邦亮东黑寇长臂猿自然保护区法治示范带”、“边关村企普法共建区”、“民主法治示范屯”、中越“共建友好队屯、共创平安边境”活动、“一户一本法律书”普法工程、法制宣传“壮语视频”工程、拍摄壮语法制文艺宣传片等具有边关特色的法治创建活动,积极打造“边关普法”特色品牌,增强边民法律素质,维护边境地区平安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
九是建立普法“轻骑队”,壮大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力量。建立以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普法讲师团、驻村干部、法律工作者、工青妇团体、法制副校长、民间山歌文艺团体、汽车客运公司等为主体的八大普法“轻骑队”,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创建活动,做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全覆盖。2012年至今,普法“轻骑队”共开展各类法制宣传和法治创建活动2870多场次。
总之,靖西县“法治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的推进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加快了依法治县进程,为法治靖西建设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约报道员:巴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