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吃什么、怎样吃,被称之为饮食结构的食物途径。而每一种食物途径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历史根源和生态背景。
回族人为何不吃猪?锡克教徒为何不食肉?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现象,而且与产生这种宗教禁忌的那个时代和地区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中国人喜爱吃狗肉,郑板桥与狗肉的轶事成了经久不衰的美谈佳话;英国人的爱狗同样举世闻名,但在他们那里,吃狗肉却成了难以想象的不义之举。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中国的农耕社会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古代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却是狩猎部落。前者生活固定,狗的地位不那么重要;而猎人却与狗相依为命,于是对狗肉的态度也就截然不同。
某个民族的食物途径总有其合理的方面,否则这个民族便不能生存。衡量合理与否的尺度乃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食物的组成方式和加工过程又要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基本需求。以玉米为例,它的单位面积产量高,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但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烟酸的含量比较少,又不能被人们消化吸收,也缺乏在人体内转化为烟酸的色氨酸。因此,以玉米为主食的一些人群中,糙皮病(烟酸缺乏症)的发病率相当高。但是,玉米的原产地中南美这种病的发病率却很少见。这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将玉米磨碎之前先放在石灰水和碱水内浸泡,使原先难吸收的色氨酸和烟酸变得容易吸收了,从而使玉米的陷缺得到补偿。
但是,并非每一种饮食方式都是合理的。每个民族的食物途径又都有自己的缺陷,尤其是那些老人食品、断奶食品往往是不合理的。如西非人相信香蕉是最好的断奶食品,这就使婴儿的蛋白质摄入量过低。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食物结构与饮食习惯,尽可能地消除其中对身体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