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
随着前些年民工荒的出现,一个经济学概念“刘易斯拐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和讨论。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解释,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社科院报告中提及的那个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正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有一篇很有名的短文《鹰的重生》。鹰这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是等死,还是经历150天漫长而痛苦的蜕变: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静静等待新的喙长出来;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直至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实现重生。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