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生产企业,是山西省5家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十一五”规划的第一方阵企业之一,是一个以煤为基础,以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为主线,以高河煤电、潞城焦化、东固电化、屯留煤油四大经济循环园区为载体,以喷吹煤替代重油、甲醇掺烧替代汽油、二甲醚直接替代柴油和石油液化气、抽采高浓度瓦斯(煤层气)替代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乙炔化工和焦化副产品综合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以及煤炭通过间接液化变成油品等“五代一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能源化工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171亿元,员工4万余名;有6个分公司、4个全资子公司、22个控股子公司、17个参股公司、1个省托管经营公司。1986年建成第一个“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矿区”;1987年以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质量效益型企业特别奖,在全行业中首家整体通过了ISO9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是AAA级信用企业。2004年,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在全国500家大企业中排名239位,比2000年前移了251位。
2005年,潞安集团完成煤炭总产量2502万吨,是2000年的2.2倍;总销售收入131亿元,是2000年的9倍;利税总额14.6亿元,是2000年的5.8倍;利润7亿元,是2000年的21.9倍;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5470元,是2000年的2.5倍;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完成58亿元,是2000年的16倍。高标准、大面积超额完成了“十五”“再造一个潞安”的发展目标。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潞安集团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按照“企业的发展后劲是否得到增强,职工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两条根本标准,在潞安大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小康潞安、科技潞安、安全潞安、环保潞安、法制潞安、民主潞安,构建起了收入分配、生产生活环境、民主管理、企业文化、人才培训等在内的立体、和谐的新型大劳动关系格局,从而打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潞安。
构筑“绿色长廊”,打造安全潞安,安全生产创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多年来,潞安集团把职工的安全健康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方方面面创优工作环境,落实各项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不仅确保了职工的生命安全,而且实现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作为一家以煤炭生产为基础产业的企业,他们把安全生产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以人为本抓安全、超越安全抓安全、源头治理抓安全。“十五”期间,潞安集团平均吨煤提取安全费用达到了30元,提取标准比国家规定的15元多出了1倍,累计投入安全资金13.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2.1亿元,不仅全面推进了矿井整体装备水平的提升,确保了煤炭生产的安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建设王庄、漳村、常村、五阳新风井,不断优化各矿井通风系统,使全公司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468万吨/年增加到2123万吨/年;通过建立和完善瓦斯防治体系,特别是在瓦斯治理上提出了“高瓦斯矿井变低瓦斯矿井”理念,把瓦斯作为一种宝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投巨资从国外引进瓦斯抽采设备,将井下的瓦斯抽采出来,低浓度瓦斯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发电。今年5月28日,山西省首家低浓度瓦斯发电站在五阳煤矿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创了潞安瓦斯抽采、综合利用的先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高浓度瓦斯用于压缩装罐,替代石油液化气供居民使用,不仅从源头上杜绝了瓦斯事故发生,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绿色环保;通过建立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和瞬变电磁、矿井坑透和超前物探、矿井防治水工程和技术措施的“三道防线”,大大提高了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切实增强了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为提高集约高效生产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质量标准化精品矿井建设,矿井安全作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根本上消除了矽肺病,确保了职工的身体健康,构筑起了地下的“绿色长廊”。2005年4月,山西省在潞安召开了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标志着潞安的质量标准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通过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培育“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所有这些,使潞安集团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十五”的5年里,潞安集团共生产煤炭8957万吨,比“九五”期间多产332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78,比“九五”时期降低了0.16,其中下属漳村矿的安全生产周期已达到2900余天。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潞安特颁发了全国“安康杯”竞赛5年“连胜杯”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此殊荣的企业全国共有7家,山西省和全煤炭系统仅潞安一家。
加大技术投入,打造科技潞安,技术进步迈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潞安集团共投入技术研发资金7.69亿元,研究开发、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455项。共获国家、省、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奖68项;申请专利技术25项,获专利9项。以煤炭产业为例,过去达到千万吨就是特大型煤炭企业,真正生产1000万吨的矿务局当时在全国为数不多,潞安矿务局就是其中之一。“十五”的5年里,潞安集团把煤炭产量从1000万吨提高到了2500多万吨,而且这期间并没有新井投产,其新增产量绝大部分来自对原有生产矿井技术改造挖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王庄矿由年产420万吨提高到710万吨;常村矿由年产360万吨提高到620万吨;漳村矿由年产240万吨提高到360万吨。潞安集团自主开发应用的“潞安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准大采高综采放顶煤技术”、“潞安矿区绿色开采技术”等,都在大幅度提高集约高效安全生产水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由潞安集团自主研发的“潞安烟煤高炉喷吹技术”,开创了中国贫煤高炉喷吹的先河,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现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潞安喷吹煤性能指标被确定为订立国标的基准。由此,使潞安催生了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全新产品,并正在孕育中国第一个喷吹煤生产基地。今年,潞安的喷吹煤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占到全国喷吹煤产量的三分之一。喷吹煤售价比电煤每吨高100元,这给潞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5年,潞安总销售收入达到131亿元,除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外,得益于他们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制定并实施了“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以煤为基础,拉长加粗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建设竞争力强大的‘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初步构建起了煤、电、油、焦、化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能化集团格局。2000年潞安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2005年达到58亿元,是2000年的16倍。
“十五”期间潞安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当期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而且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打下了良好基础。比如司马矿、屯留矿的高速度建成投产,高河矿的开工建设和古城、李村矿的筹建;2个27万KW综合利用电厂建设和4×60万KW高河大型坑口火力发电项目筹建;五阳宏峰焦化厂、王庄华亿公司焦化厂建成投产和对周边焦化企业的整合,利用焦炉煤气联产甲醇、二甲醚项目建设;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建设、聚氯乙烯厂建设等。现在,潞安已经突破了单一煤炭生产企业的属性,正在向能化大集团的模式嬗变。潞安集团致力于科技进步,赢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国家级技术中心”,荣获“山西省技术中心建设成就奖”,公司连续9次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企业”,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和“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企业”。
提高生活质量,打造和谐家园,企业凝聚力空前增强
随着职工个人工资的不断增加,潞安集团按比例提取的“五大保险”费用同比例不断增加,从2003年开始,他们按职工个人工资总额的4%为职工发放补充养老保险金,2005年下半年又改为按8%提取年金,使职工享受到了更为丰厚的养老保险待遇;一次性拿出资金,下决心理顺了多经大集体员工的“五大保险”,解决了历史上的一大遗留问题;在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时,对农民合同工一视同仁,对为企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也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省152号文件规定每人每月增加100元统筹外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元临时性生活补贴,并按年终3000元、1000元、500元3个等级,为他们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潞安集团累计招工7932名,实现了矿区适龄男青年无待业,女待业青年也得到大量安置;通过安排员工子女就业、专门成立益民公司安置残疾人就业和提高发放救济标准,实现了职工家庭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全矿区动态消除了特困户和贫困户;通过进一步完善医改,对中小学生实现免费就学等,使职工从中得到更多实惠;投入近5亿元资金改造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引深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特别是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改变矿区环境面貌,建成了一批高档小区和职工休闲娱乐场所,大大美化、优化了职工的居住环境;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潞安集团所在侯堡地区的小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在一批小区“硬件”和“软件”快速达标的同时,向阳文化广场、向阳农贸市场、好万家超市相继建成使用,外环公路全线贯通;狠抓了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后勤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水、暖、电、气供应得到较充分保障,并采用了先进计量手段,改进和强化了管理;公安保卫进一步加强,与小区建设相融合,有力促进了矿区治安状况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投资建设了大型游泳馆和图书文化综合楼,丰富职工、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对矿区有线电视网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数字化光缆传输;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提高,为职工家属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积极争取长治市的优惠政策,企业拿出大额资金,推行了住房制度和公积金制度改革,提高了公积金标准,并实行了随需随取的公积金提取办法,最大限度地让广大职工得到实惠,职工充分享受到了潞安改革发展的成果,向心力、凝聚力空前高涨。
强化职工培训,锻造优秀人才,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十五”的5年,潞安集团招聘录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3000余名。仅2005年一年即达到714名。今年达到了805名,而且层次更高。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名牌学府的学生,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总数占全公司员工比例达到9.3%。5年中,他们不仅大量招收了煤炭专业毕业生,加大了对电力、煤化工、资本运营等专业大学生的招聘力度,在职工安全培训率、就业前培训率和职业技能培训率方面均达到了100%,而且向社会招聘了大量的煤化工专业人才,为企业打造能源化工企业集团积聚了大量专业人才。为了满足新项目投产、新产业发展需要,他们还成批量培训了煤炭、电力、煤化工、铁路运营等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通过开展职工技术鉴定,从2003年开始,潞安集团共有2300多人获得中级职业技术证书。5年来,通过开展职工全员培训,通过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清华大学学习,选派优秀班组长到国外培训,通过邀请厉以宁、魏杰、钟朋荣等20多名专家学者到潞安讲学等,使潞安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针对企业经营规模扩张和战略发展的实际需要,他们通过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匡正用人风气,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理念、适应战略发展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的中层干部队伍。现在,公开竞聘已成为潞安选拔干部重要方式之一,5年来,共有23名同志通过竞聘走上了矿处级领导岗位。
改革分配机制,体现能力差别,打造、吸引学习创新型人才
不动分配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十五”期间,潞安集团本着“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积极推进,稳妥操作,让大多数职工从中受益”的原则,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布点试验和摸索之后,2003年在全公司全面推行了岗位工资制。这项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拉开了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收入档距,贯彻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解决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较好地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公司98.2%的职工都涨了工资,1.8%的职工工资没减没增,出现了由地面到井下、二线到一线、清闲岗位向苦累脏岗位流动的现象,破除了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非常成功的。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他们在广泛听取基层各单位对实施岗位工资制意见的基础上,就大家广为关注的职工技术等级评定和作为要素参与分配等热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完善岗位工资制的方案,经岗位测评并提交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于2005年6月付诸实施后,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同时,根据职工的建议意见,他们又明确规定了年薪制干部的职务消费标准,从严控制财务报销,处级以上干部不准拿任何单项奖,不准以任何名义在下属单位获取任何报酬。
岗位工资制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体现了潞安“高技能就是高工资,大贡献带来大收入”的分配理念,促进了员工队伍向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方向发展,也吸引着大批的优秀人才到潞安来创业。
引深6S管理,强化文化建塑,稳步推进潞安精神文明建设
适应新时代和“中国潞安”发展的要求,潞安集团以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灵魂,以整合提升为手段,以6S管理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了潞安新文化建塑。6S管理覆盖率已达到基层科队的95%以上;随着《潞安理念文化手册》的编印出台、《中国潞安之歌》的广为传唱,企业理念的宣传、灌输、渗透在不断加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意识和思想道德,正在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深处加快生成;适应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潞安大改革、大发展的要求,编制出台了《潞安制度文化推行方案》,制度文化正在全面进行盘点、整合和重构;编印下发了《潞安形象文化手册》,以统一的标识,特有的视觉、听觉、感觉识别系统,向广大职工和社会公众传递着潞安的新型价值观,为打造优秀员工队伍、激活内部管理、塑造企业形象、打造潞安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潞安集团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在30家获奖单位中,潞安是山西省和全国煤炭系统惟一的一家。石圪节矿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五阳矿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从2001年开始,潞安集团坚持每年开展一个主题活动,通过“三讲”教育、“中国潞安”大讨论、作风转变年、树好干部形象、学员先进性教育、我为大集团做什么等主题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得到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动了潞安能化大集团建设。
强化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企,以人为本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作为一家大型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尤其是在近年来企业向煤化工领域深入拓展的过程中,潞安集团十分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企业遇有重大事项,总是首先征集职工的合理化建议,经职代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予以执行。每年一届的职代会雷打不动,工会组织机构健全,企业民主渠道十分通畅。
与此同时,企业在按《公司法》运行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工会法》、《劳动法》办事,在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率和参加工伤保险登记率上,均达到了100%,确保了职工的平等就业权利,从未发生过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和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更没有发生过招用童工等违法行为。
2003年,潞安集团组织工会、人事、劳资、法律、纪律、纪委、监察等部门,专门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几年来,从没有发生过因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民主管理,依法治企,使企业与职工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和职工的健康发展,催生了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了和谐潞安建设。
七六五四三二一,方方面面争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潞安
建设小康、和谐潞安,发展是硬道理。根据潞安集团总体发展战略,潞安集团“十一五”的发展目标为:“7、6、5、4、3、2、1,方方面面争第一”。
“7”是7000万吨煤炭产量(加上下组煤开发可扩大整合地方煤炭,总产量可达1亿吨);
“6”是企业员工人数动态保持在6万人以下,职工年均工资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和谐社会的企业实践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企业...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是国家重要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生产企业,是山西省5家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