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双喜,山西移动吕梁分公司原党委书记、经理,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因长年辛勤工作,积劳成疾,身患绝症,于2006年7月18日辞世。在有生之年,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信息化大业,以无怨无悔的付出为通信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为改革艰苦奋斗,为移动鞠躬尽瘁。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寄托甚至生命都献给了山西移动,献给了吕梁通信事业。他牺牲自己的健康,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吕梁人民,用热血和生命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06年3月18日,山西省医科大学二院病房里,郭双喜拉着女儿郭丽的手,忍着癌症折磨的巨大疼痛,说,“娃,我想让你开车拉着我到公司上班,看看也行,哪怕在大门口看大门坐一天,也就歇心了。”
7月18日凌晨3点半,在度过自己第54个生日后仅仅一个月,郭双喜就到了弥留之际。望着身边的妻子、孩子、兄弟姐妹,他艰难地说:我这一生对得起党、对得起我的事业,惟一遗憾的是,没有给孩子们安排工作……
他是单位的“活钟表”
郭双喜是山西移动吕梁分公司的前任经理。在吕梁山区,在基层,郭双喜一干就是30多年,是个“电信通”。
1952年,他出生在吕梁山中阳县的一个山村里,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从北京邮电学院微波专业毕业后参加邮电工作,曾担任临县和中阳县邮电局副局长、局长,吕梁地区邮电局劳资科科长、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吕梁地区电信局副局长等职。1999年电信重组时,他挑起吕梁移动分公司经理的担子。
“电信分家”的1999年,和全国其他城市的移动公司一样,他从原来的吕梁邮电局组建起一支队伍,人员复杂,设备简陋,待遇没有在电信时那么有保障,前途茫茫,完全由市场发工资,谁肯来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单位?
队伍要整顿建设,人员素质需要强化提高,客户信息资源需要开拓、整合,企业管理需要拿出一个适合当地实际的办法,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建立……让吕梁移动生存下来、壮大起来,为吕梁人民搭建起走出穷山恶水的信息平台、摆脱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是郭双喜必须面对的难题、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的同事说,从上任那天起,郭双喜的工作时间就开始按秒计算,他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挤出来用于工作。刚刚创业的那段时间,他经常是工作不告一段落就不去吃饭。他说,自己每天有25个小时用在了工作上,没办法,工作多嘛。
郭双喜爱给大家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想挤,总能挤出来。
提及此,妻子冯改娥眼圈红红:“我家老郭在拿命做工作!”
每天七点之前,郭双喜准时到达公司,公司里的人都不自觉地拿他当活钟表,调理自己的作息时间。看他不知疲倦地忙碌,员工们深受感染,大家几乎每天七点之前准时上班。“每当看到我们领导这么拼命地工作,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懈怠,”公司一位保安说,“他是我们单位的‘活钟表’。”
干馍片里有故事
2003年,得知丈夫患了直肠癌,冯改娥第一个想法是,医院弄错了。
丈夫有糖尿病她知道,那是老毛病,十多年了,时轻时重。接受笔者采访时,她从家里橱柜拿出一盒治疗糖尿病的诺和灵(30R笔芯)说,他那病是累出来的,十年了,自己不会照顾自己。“2001年,公司盖办公大楼的那阵子,他就更顾不上家了。单位事儿多,吃饭不整点,我就给他包里放上药盒,每天6点和晚8点必须吃药,重的时候10颗,轻时5颗。平时怕他误了吃饭,我就让弟媳专门做了一袋袋干馍馍片,到时候泡上白开水就能吃,方便。那病,得养着!从1996年发现他患了糖尿病后,我就到门市部给他买了杆秤,让他别在身上,上午称一两,中午三两,晚上二两,不能间断。他在家时,我凌晨3点起床收拾,让他6点吃药,7点吃饭,撂下筷子他就下乡或上班走了,一直到深更半夜才回来,就是铁打的身子谁能受得了?医生给开了60服药,煎着吃,让他卧床休息,他只躺了半个月就颠颠颠地上班去了。现在,他去了,我一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药罐子就想哭……”
由于他身边总是带着一袋干馍,饿的时候就拿出充饥,有人以为他喜欢吃馍馍。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郭双喜正在和病魔作着殊死的搏斗。那一袋袋干馍,成了他这架永动机自备的能量;一袋袋干馍,也隐藏了他这架永动机致命的密码。
“他是个老受头,受了一辈子罪。”去吕梁移动公司走访郭双喜的路上,司机这样评价他们的老领导。
“让过程永远美丽”的人
1990年,当时还是中阳县邮电局局长的郭双喜,和施工人员一共7个人在一个山沟里施工。晌午,山上下起了大雨,当洪水冲泻下来时,他们已经来不及撤走。这时候,大水把他们的施工车冲得翻转了个儿,7个人全被甩出车外,浸泡在水中……那次事故中,老郭眼睁睁地看着3个同事葬身洪水。
这件事给了郭双喜很大触动。天天朝夕相处的3个鲜活生命转瞬间就没了,郭双喜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到了时光的宝贵。他后来对同事说:“我能够在洪水中活下来,就没有理由不认真、不负责,否则我会感到对不起死去的同事。”在日记中他感伤地写道“我是怀着虔诚与愧疚的心情看待工作的,人生太短了。过程是匆忙的、短暂的,同样也是美丽的,过程是残忍的。或者生,或者死,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只有看你的过程了。”
女儿郭丽回忆:“从那时开始,他就带上了眼镜,很奇怪,眼镜有点度数但又好像是花镜,从那时起,他工作起来连命也不要了。”
1999年,郭双喜受命组建移动公司时,白手起家,艰难可想而知。在基站建设的那段时间里,吕梁的移动通信网络不畅通,郭双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为了赶时间,他常常是清晨出发,中午12点到达太原,下午办完事后,晚上10点从太原返回离石。他的节日几乎都是在路上过的,周六周日自是不必多说,就连“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当别人都在旅游的路上时,他却是在做市场调查、服务检查、基站巡查。
司机郝建军提起老领导,至今还在叹息:“给郭经理当司机很辛苦,因为郭经理很忙,经常出差、下乡、跑工地。我和他一起出差,为了省钱,我们总是住在一个房间。有时候,我都睡到后半夜了,他还在那里写东西,想工作。他有个习惯,报告和材料一般都是自己写,不麻烦大家。在外面出差也是这样。偶尔睡得稍微早些,可是到了后半夜,他忽然有了灵感,还会突然从床上爬起来,趴到桌子上又开始写东西了……”
30年任劳任怨,郭双喜积劳成疾。
2000年冬天,身体极度虚弱的郭双喜得了流感,病情一直持续了40多天,就算这样,他还是没有休息一天,在办公室里打点滴,工作进度一点都没有减缓。电话一个接一个,各路人马走马灯似的进出他的办公室。饿了,吃几片馍馍片喝口白开水,简陋的办公室充满了来苏水味,大家就像进了医院。
40几天下来,他瘦了18斤,脸也变得浮肿起来。同事劝他休息,他拍着脸笑笑:这不还胖了吗?
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职工,大家和他一样,都成了“拼命三郎”。
“拼命三郎” 硬碰硬
吕梁市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全国110多个特困县,吕梁就占了6个,部分偏远山区至今尚未通水通电,人畜吃水只能依靠下雨积水。全市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0%以上,部分农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在山西,说起吕梁,那几乎成了 “贫穷”的代名词。
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崇山峻岭,沟壑纵横,70%以上的土地属于丘陵,给交通和通信业的基础建设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地方经济的捉襟见肘、信息通讯的严重滞后,使这里独具优势的煤焦、红枣成为“嫁不出去的深宅闺秀”。
怎么办?全社会都在想这个问题,都在想方设法让吕梁走出经济低谷。
郭双喜说,让农民开阔眼界,信息化是一条让农民致富的便捷之路。
在一次全体职工大会上,郭双喜对大家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吕梁人,为吕梁山区的经济腾飞铺就信息坦途,是我的人生梦想。大家都支持我,我也要和大家绑在一起,工作、事业、感情都不误。我们不能白白做一回移动人,我们必须用非常好的成绩回报家乡,让家乡富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果然,在移动的几年时间里,他带领吕梁移动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吕梁的移动用户由他上任初的2万余户猛增到20万余户,增幅10倍,平均每15人拥有了一部手机;
业务收入由1999年他上任时的4671万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18746.65万元,增长了4倍,且保持连年平稳发展的态势。
就是在这个国民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一的地方,年过50岁的郭双喜,硬是让吕梁移动的收入增幅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
这些都是如何实现的?专业技术出身的郭双喜自有着数:技术+责任+精神。
从2001年起,随着农村网络建设的逐步完成,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想用手机又买不起手机”的农民。为培育潜在客户、启动农村市场,以每月5元租赁费的低门槛,在全区开办了针对广大农民兄弟的租机业务。仅几个月时间,就办理了租机客户2万余户。
公司发展靠创新,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分营以后,面对通信现状与经济发展的反差,郭双喜首先从分配制度方面开刀,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并策划拟订了《吕梁移动通信分公司经济绩效考核办法》,引入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工效挂钩,有效地拉开了各营业部的分配档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2000年,分公司对汾阳营业部经理一职进行了公开竞聘,选拔一名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就任该营业部经理。
今天,吕梁移动人仍清楚地记得郭双喜在2002年底总结会上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公司的成功上市,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更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好机会。美好的未来召唤着我们,光荣的使命激励着我们——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人把砖头扔到家里
风起云涌,浪潮迭起。拥护者拍手称好,“南郭先生”急了!
逢年过节,免不了一些投机钻营者借机去笼络郭双喜,在工作中求他帮忙开这样那样的“绿灯”,郭双喜便躲在办公室里几天不露面。他知道,自己是单位的一把手、是榜样,单位风气好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很关键。郭双喜明白,如果稍微放松一点、网开一面,自己贫困的家庭生活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可以立马进入小康,但他没有那样去做。“不能只富自己,要让大家一起富裕。”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郭双喜给大家说出了他不“收礼”的理由,他还公开请大家监督自己的行为。
对自己严,对走歪门邪道的,他不搭理,对职工,郭双喜却是一副菩萨心肠。为了让单身职工安心工作,郭双喜为他们租了房子、安装了有线电视。单位的人却不知,从县局到地区局的3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住在单位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且陈设极其简单、寒碜,有时儿女回家后,他不得不睡在办公室里。
刚刚接手移动的时候,因为制定的一些改革政策侵犯到少数人的利益,有人竟然在晚上往郭双喜安在办公楼里的家里扔砖头,砖头差点砸到孙子的头,吓得家人半宿睡不着觉。爱人要报警,老郭不让:“别报警!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敢肯定这人是我单位的职工。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一时没有想明白,等他们想明白了,就会认识到我是公正的。我从没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更不能把一时没想通的人送到派出所。”
因为自己身体差,怕影响单位事业发展,2004年初,郭双喜主动向省公司提出辞职。
对此,许多人不理解:这么红的位子,人家别人抢着要,甚至有些官员“占着茅坑不拉屎”,他却白白拱手送出,傻到家了!
“富庙”里有个“穷方丈”
贫穷一直陪伴着这个吕梁山汉子。
郭双喜,这位吃吕梁山红高粱长大的农民的儿子,童年时,家乡触目惊心的贫穷曾给他留下过刻骨铭心的记忆。挑一趟水来回半天,要翻过两座山,走很远的山路;洗菜、洗衣服的水再给牲口喝;因为饮水不洁,村里闹过霍乱,乡亲们经常得病。那时,他就立志要彻底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在多年以后,他成为一个有着30万客户的企业老总时,依然过着简朴的日子,拒绝奢侈,因为他知道农村的艰难、老百姓的艰难。
老伴冯改娥说,1977年12月26日我们在西安结婚时,饭菜都是他们同事、同学们凑的,大家拼了4个菜,我从老家带过去两瓶汾酒,算是奢侈品。100多块钱不算多的欠账一直拖了8年才还了人家。我生孩子时,别人送的鸡蛋他都舍不得吃一个。结婚10年,他最奢侈的东西是我花八块五给他买的一条裤子,以前,就是当副局长时,穿的也是打补丁的裤子,那时已经改革开放好几年了。
女儿郭丽是太原市联通公司一名普通员工,老伴冯改娥退休前在吕梁网通做财务,儿子郭鑫在吕梁联通,一个典型的“电信之家”。在一些人眼里,老子当官,子女还能不跟着沾光?偏偏这个“官”不管自己的孩子,更别说照顾了。如今,两个孩子都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丝毫没有受到荫庇。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不把孩子安排在移动公司?郭双喜说,你管一时,能管他们一世吗?我的儿女们很争气,自己考取了西安邮电大学等高等学府,毕业后应聘到联通公司工作,这个结果不是很好吗?
郭丽说,爸爸平常什么都舍不得买,他过生日,我们给他花钱买蛋糕,他都很生气,几次要给退回去。他用的手机,在我们家是最破的。我说,你好歹也是个经理,不怕人家说你抠门?他说,能通话就行了。我觉得,爸爸除了名誉啥也没留下。
李平,省移动公司某部门副经理,和老郭长期要好。他说,在邮电系统他是有名的工作狂,有时大家在省里开会,吃完饭唱个歌什么的,他就推辞不会唱歌跳舞,拒绝参加。他只会工作,不会享受。他很节俭,节俭到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每天只穿着企业发的制服上下班,他的身上没有什么名牌,经常是一件衣服穿上很多年哪怕是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颁奖大会,他还是那套旧制服,这使他成了人们眼里的“另类”,同事戏称他是“吕梁英雄”。
吕梁移动的同事说,他平时待人接客能俭则俭、能省则省,从不铺张浪费摆阔气。一年几千万元的准支权,在他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体现。他从不乱花乱支,大家都说他是“贫民经理”。
父子知心。儿子郭鑫说起父亲,一脸地平静:“他就是那种人,老共产党员,老知识分子,大家都说他是老脑筋。别说我们的工作了,你看他不要命那劲儿,是会照顾我们孩子的人吗?”
郭鑫回忆,父亲知道他考上省邮电学校时,很高兴,破例给他做了顿好吃的。“等到毕业,他却不管我了,让我自己找工作。没办法,我只好回到县里。他说,不错,自己能工作挣钱了,像我!”他还让儿子在联通从最基础的线路工干起,“就是给客户安装电话,因为父亲从北邮毕业后分配到西安时就是从干线路开始的。你们不知道这活儿吧?风吹日晒的爬电线杆子,和农民工没两样。父亲就是要让我真正去吃苦,凭真本事吃饭,他说,这样的日子他感到踏实。”
郭双喜的四弟郭建光家庭很困难,孩子一直没有工作,自己会木工,靠给别人盖房子讨生活。郭双喜被确诊为直肠癌后,四弟就跟着他到全国各地去治病。四弟一直有个想法,想让大哥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病中,郭双喜说:“这样不好,我是领导,怎么能随便安排自己的亲属?”没办法,四弟的儿子只身跑到深圳打工了。
最后一张“全家福”
吕梁市中阳县县城西侧有个藏在山里的小村庄——宁乡镇邢家岭村,这便是郭双喜出生地。尽管距离县城仅15公里,却没有水,人们从沟里挑水;没有路,汽车只能停在山下,人们出行都要从早出发,靠双脚走完弯弯曲曲的沟坡,老百姓完全靠天吃饭。走到山顶,进了郭双喜的父母家,黄土坡里的两孔窑洞、狭窄的院子,完全一幅原始画,让人恍若隔世。
郭家最后一张“全家福”悬挂在窑洞黑糊糊的墙壁上。
照片上,郭双喜面容浮肿,眼角露出一丝微笑。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笑容。
郭双喜的父亲今年75岁,骨关节粗大,右胳膊骨折后严重变形,皮肤干裂,太阳常年曝晒留下的深红色斑,形状十分骇人。说起儿子,他坐在窑洞内侧的土炕头,浑浊的老泪任意流淌,抽烟的手抖动不已,呜咽着说不出完整的话。疾病缠身的老伴在土炕上爬来爬去,给客人拿出腌制的老咸菜,盛碗红豆稀饭招待客人。
村里的邻居告诉我们,郭双喜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有6个弟妹。由于亲生母亲早逝,从小他就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拔苦菜到县城市场上卖了,供孙子读书。中学毕业后,家里穷得实在供不起他上学了,他就在当时的公社里做通讯员。他喜欢学习,喜欢广播站,白天劳动,晚上也不歇息,研究电话机和广播原理,让领导看中,就选拔他上了北京邮电学院。“他可是我们县里第一个大学生啊”!
75岁的父亲说,儿子当上移动经理后,很少回家看他们,总是忙啊。“有时,过年他都不能回家吃顿饺子,就让媳妇送来钱和油、面什么的,最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病危期间,弟弟们把他背上山,扶着他在这里转了3天。清明节那天,感到自己已经支撑不住了,就硬支撑着走到山后的奶奶坟前,为墓中老人烧了冥币,长跪不起。下山后回到窑洞,郭双喜跪在父母面前,颤抖着双手,递上积攒的一万块钱,哭着说:“爹,娘,孩子以前照顾你们不够,以后更不能回来看望你们了,就留下这点钱,算是我死后孝敬你们二老的……”
当时闻讯赶回家看望他的郭家37口人全哭了。
疾病缠身的母亲在土炕上哭天抢地:“儿子,让妈妈替你死了吧……”
正德厚生感动山西移动人
郭双喜住院期间,经常问前来看望他的同事:这个月收入怎样?发展了多少客户?那个村子的基站建起了没有?这个乡镇还有没有盲区……有一次,村里来了几个农民,拎着红枣到北京医院看望他,他就对他们说,啥时候咱吕梁山里的百姓能坐在炕上打着电话,就能把家里的红枣卖个好价,能和北京人谈生意就好了!当听说柳林县高家沟乡,由于通了电话、有了网络,仅红枣一项,一年至少能增收800万到1000万元时,他孩子般高兴地在病房里跑来跑去……疼痛难挨时,他和病友拉起手,唱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革命歌曲。医院的大夫、护士被深深感动了,她们纷纷走近这个特殊病人,挽起他又瘦又细的胳膊,流着眼泪,陪他唱着、哭着……
得知郭双喜病逝,尽管有心理准备,山西移动公司总经理高步文还是心痛不已——电信市场鏖战正急,痛失良将,此情谁知?
6月30日,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高步文动情地给全体党员介绍了郭双喜的事迹。他说,双喜同志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尤其今年发生癌症转移后,为了不给单位增加负担,他从北京搬到太原,又从太原搬回吕梁,在家里硬和病魔死扛。在生命进入最后,他还牵挂着我们的移动事业——北京医院有个护士长,用的不是我们移动手机,他就攀起老乡,每天给人家讲移动的通讯服务如何如何好,几天下来,居然在北京为我们争取到一个移动用户
高步文动情地说,双喜这种以事业为己任的精神,始终心系企业不知疲倦的精神,是我们山西移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以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真正的共产党员。
这次大会上,与会的许多人都抑制不住感动的泪水。总公司综合办公室的臧晓琳说,我和郭经理打交道不多,仅仅是听说他的事迹,就感到他是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务实、俭朴、认真、业绩突出,更重要的是他带病工作了那么多年,他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9月1日,在省移动公司总部,高步文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们移动发展的几年,是面临选择和重大考验的几年,我们这些老邮电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变迁,忍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中国移动2002年上市后,我们一个人几乎是以一当十,拼命工作,大家的身心都经历了和经历着巨大磨砺,这是市场竞争的作用。双喜同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我们移动系统的全国劳模,是我们山西移动人的骄傲,他是在用生命工作——在和平年代,有谁敢拿宝贵的生命去奉献、去开玩笑?他早就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了,但一直坚持在一线,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精神力量,我们的事业要发展,就需要双喜同志这种精神!
高步文说,郭双喜的去世,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痛。他说,市场无情,他们的移动事业正面临着从“移动通讯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即将改变通讯行业的格局,像19世纪的核心技术内燃机那样,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产生新的生活方式……他说,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郭双喜式的移动人正在以自己的行动,移动着横亘在我们社会前进路上一座座贫穷的大山——郭双喜精神,已远远超出我们移动这个企业,它正转变为我们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8月9日,山西移动直属机关党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郭双喜同志学习的决定》的通知,对他的“吕梁精神”进行了总结,这,或许就是对他的最好慰藉吧——
郭双喜同志用实际行动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他是公司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公司各级领导、共产党员和全体员工的本质和主流,体现了山西移动的企业精神和文化精髓,是全体员工学习的楷模……我们学习他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畏困难的改革精神,学习他甘于奉献、勤奋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深入实际、精益求精、默默无闻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淡泊名利、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优秀品格,学习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为着这种理想境界,他身体力行,毕生求索。今天,吕梁山作证:郭双喜做到了。他用满腔热血和无悔青春,融入到移动那永不消失的电波、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了!
吕梁山深深埋藏了她优秀的儿子,吕梁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个为了他们新生活而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
几年时间内,一家企业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一个无生命的词汇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品牌。依靠不间断的自主...
郭双喜是山西移动吕梁分公司的前任经理。在吕梁山区,在基层,郭双喜一干就是30多年,是个“电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