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过奔腾咆哮的日子

企业报道  2014-12-23 15:06:23 阅读:

  马云在企业家中属于过奔腾咆哮日子的人。他以及阿里巴巴的气势永远都像咆哮的江河那样豪迈和激荡,显示出的气质就是一匹烈马,而且在扬鞭的时候还对自己说:心中无敌。

  记得2002年秋天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福布斯》论坛时见到马云。那时的他在业内还不是这么风光,可敏锐的人还是紧紧地盯着他,只要他一出现在休息大厅或者去洗手间,记者们就像抢明星似的抢他的镜头。而瘦瘦小小的他却总能够将声音传播到很远:“相貌与能力不成正比。我其貌不扬,公司也不大,总部还不在北京、上海,但我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公司会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公司。”

  马云1999年投身电子商务的时候,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摸爬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所以,他能够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他受人关注的的观点是:“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而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的人。”

  2004年底,在北京大饭店,由《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优秀企业家颁奖会上,作为获奖的企业家代表,马云的讲话又一次震撼了当场的企业家们———今天是残酷的,后天是美好的,但许多人倒在了明天的路上。从此,马云不断地出现在媒体面前。2006年,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播出了1年时间,作为裁判的马云更是成了千万个创业者眼中的明星。有专家建议,电子商务大有可为,但得先拜马云为师,学他三五年之后再起事。

  2006年,马云说:“雅虎当年的市值是800多亿美元,在中国还不是被我打败了吗?心中无敌者才会无敌于天下。在《谁认识马云》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云的特立独行之道:从12岁苦学英语开始,马云采取的就是“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在商业上,马云的思维方式也是特立独行的。1999年初,马云游览长城时看见了许多涂鸦者留下的痕迹,比如“某某到此一游”之类。后来马云把这种发现概括为“长城上的这些涂鸦其实就是BBS的早期雏形”。

  逆向思维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为了强化逆向思维,马云甚至把倒立写进公司的企业文化里。每位员工在转正之前,需要通过一项特殊考核——倒立。马云的理念是:“倒立看世界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网站每个员工都必须学会倒立,双手撑着。我们从正面一定打不过eBay易趣,倒过来看呢……”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但是,马云的逆向思维有着互联网时代的法则: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

  马云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自嘲之列。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制片人王利芬说:“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作为人,他始终处在一种极为清醒的状态,基本不失去自我。”

  2007年,对很多经理人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甚至有专家指出:“一些经理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玻璃天花板将是他们的危机所在。比如马云,摊子铺得太广、战线拉得太长,很容易把自己带入灰色地带。”

  我们也看到了,与2005年的风光无限相比,2006年的马云似乎很不顺心,流年不利的传说一直困扰着他。专业人士卞秉彬说,“2007年也将是马云的一个坎,马云很可能成为2007年的高危经理人。”

  马云说,在2004年参加达沃斯年会时,他最多的时间是坐在一边的咖啡椅子上看来来往往的人,他告诉一位记者朋友,就是在这里看也是一种学习。那个场合,旁边过去过来的人都是如索罗斯之类的举足轻重的全球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精英人物。这种状态如果体现一个温度的话,那就是零度。是零度,让他自己永远知道自己应该过奔腾咆哮的日子。

更多专题
民族品牌需强化竞争力

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相比跨国公司,品牌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最为缺乏的能力,也是目前在中国市场决战...

出奇制胜的企业家

他总是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说,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小到大。企业越大,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