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已经不完全是1、2、3了,它正在侵入我们的生活,从家用电器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可以用数字标记和管理的社会牞以后你的资料与生活可能就是用ASCII来管理的。但是,自从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生活情趣被数字PK掉了———没有时间与父母沟通、没有时间陪朋友谈心、没有时间睡觉、没有时间和大自然共处……
更可怕的是数字化在让我们激动和兴奋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惶惑,比如“数字化谎言”:2003年前的4月1日,对于布莱恩沃斯基来说,并不存在愚人节玩笑。这个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者被《洛杉矶时报》解雇了,原因是一张假照片。作为时报派往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传回了英军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时报将它刊登在头版的同时发往下属其他报社,《哈特福德报》一位雇员无意间将这张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到6倍时,在场的人都惊呼起来:“这是一张合成照片!”布莱恩沃斯基成也数字、败也数字。
从电脑化、网络化到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一个物质化的过程,也看到了数字化的“副作用”。被数字化PK,并不是试图要做数字化的清教徒。
驾驭数字化生活在于改善精神生活并提升价值观,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数字化精神和思维,这样我们的人生、健康、思想、伦理道德……才不会被数字化PK掉。
数字化不是用来让你变成“无所不能”的工具(虽然广告是这样告诉你的),你也不会因此变成无所不知的超人。
数字技术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把这所有的现场感全都虚拟出来。但是,除非改写人类的基因,否则,人类喜欢相聚的本性就仍然会驱使人们放下鼠标,到公众场合中体验非虚拟的滋味。为什么数字电视普及到如此程度的今天,人们还是要到剧场、球场以及一切有吸引力的现场,去亲身体验只有在那里才能体验的特殊感受?为什么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都演奏同样的曲目,而全世界的人们却趋之若鹜?
最近,有一群出版人关切数字化的人文议题,名为《数字主义》的杂志诞生了。因为数字化而孕育出来的新文化,需要深度也需要厚度,这些影响下个世纪生活方式的产品绝不容许被“酷、炫、流行”的口号含混过去。
“精彩生活”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放飞在数字时代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数字化时代的思维和精神,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