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美丽动人却拒绝温暖;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用爱与公益架起一座七彩的桥,努力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孤单。2014年12月12日,记者来到深圳市盐田区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见到了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切身感受着爱的力量。
定位特殊儿童,开展多元服务
作为深圳市盐田区第一家从事特殊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深圳市盐田区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面向10岁以下的自闭症、智障、唐氏综合症、脑瘫、发育迟缓、多动症等特殊需要儿童,开展系列康复训练及特殊教育服务。
据了解,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现有23名儿童在接受相应培训治疗,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参照特殊教育评价量表,制定具化到每一个儿童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课程分为个训课、感统课、集体课、个人工作课等,由家长全程陪同。在注重特殊儿童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同时关注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举办专门的讲座和主题活动。
在中心教研室,几张木桌上叠放着高高的文件夹,都是各类教学方案。随便翻开一本,里面除了教案外还详细地记录着孩子上课的成绩和表现。投球训练培养的是孩子的专注力,撕报纸强化孩子的动手能力等等,内容完整,一目了然。“有些家长无法时刻陪着孩子做训练,有些还在外地工作,他们唯一能够了解到孩子学习情况的途径就是这些教案和教学记录,孩子的每一个点滴我们都会认真记录下来,”彩虹中心张老师说道,“我们知道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家长的动力。” 一年来,大多数儿童的症状及家长的心理都得到良好的改善。
从草根成长,怀鸿鹄之志
深圳市盐田区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廖清国告诉记者,不同于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建立于较成熟的平台、拥有较齐全的各方资源,彩虹中心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特殊儿童康复事业,它的理念非常纯净,非常健康,是一个出发点单纯的非营利性组织。
草根是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区别于其他公益组织的最大特点,目前中心日常所有运营费用都由五位创始人一力承担。其中一位创始人的孩子患有自闭症,为了给孩子治疗,经常全国各地奔波,在几位朋友的支持协助下,成立了彩虹社,自己租房子找老师给孩子治疗。最初的定位也很简单,只是单纯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治疗。
彩虹社过渡到彩虹中心,则是为了把治疗康复方面的经验传递分享出去,给更多的家庭带来希望和实质性的帮助。经历了这一整个过程后,现彩虹中心负责人王晓炜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医学生,他在毕业后一直从商,深谙社会现实,却坚持着特殊儿童公益:“前期我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小孩,但是当我投身到这些孩子的康复治疗中以后,我的内心对这些孩子充满了无法表达的感情。我们服务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身后的整个家庭。”
在近一年的探索中,彩虹中心进行了多方实践努力,不断规范管理制度,引进训练方法,提高治疗水平,主动和深圳市市政府申请评级,明确发展方向,并积极与相关的机构联系,探讨更多具体活动项目。中心的使命也愈发清晰而明确:让社会更深入的了解并接纳特殊儿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生活质量改善,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家庭、学校、社区生活。
专注技能提升,肩担社会责任
由于盐田区社工协会提供的培训服务都是共性的管理培训,基本为机构组织的日常运转及经营管理等,一些特殊的培训只能依靠公益机构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2014年6月21日,盐田区残联与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特殊儿童康复推荐会,特别邀请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资深教师来做培训,除了部分费用政府支持外,其余的费用都由中心自己垫付。
教师专业技能,也是彩虹中心发展策略中极为注重的一环。据介绍,中心每年分三种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特定培训:第一,定期分批安排2-3名教师到香港和台湾参加专业培训;第二,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专业人士给在职的教师做前沿培训,目前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专家每周二都会到这里进行常规培训与指导交流;第三,中心内部定期组织内部自发性的学习交流,举行经验分享会。除此之外,每位教师正式上岗之前都会有3个月的培训试用期,与家长儿童彼此适应,通过培训考察后才能正式上岗。
彩虹中心的五位创始人都有着各自成功的事业,本不必承受这样庞大的经费支出,也不用管理这些繁琐的日常事务,甚至无需学习这类特殊的教育模式,然而肩负着的社会责任四个字推动着他们坚持前进。“我自己的孩子快出生了,因此我现在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这些孩子本身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有一个家长陪同,母亲辞职陪着孩子,家里就只剩下父亲一个人赚钱,因而家庭的经济压力十分大,我们不忍心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但他们对我们对彩虹中心所寄托的希望却非常大,我们肩负的担子也非常重。比如自闭症儿童, 他们‘夭折’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精神卫士’,听他们心里的话,做他们沟通的桥。”王晓炜说道。
四面八方送温暖,星星孩子不孤独
深圳的自闭症儿童人数接近2万,而由于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抵触心理及费用问题,目前这个群体中真正接受治疗的人数非常有限。令人欣慰的是,彩虹中心自筹备起就得到了盐田区民政局、残联和公益孵化园等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盐田区残联刘豫章理事长告诉记者,在各种类别的残疾里,听力或者肢体的残疾都有各自的康复空间,儿童精神心理上的疾病也有不可忽视的康复的可能,政府对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的支持实质上是对儿童及其家庭的帮助与鼓励。成立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是顺应时代和人性发展的一件善事,在合理加入了商业运营的成分的基础上,产生了其他慈善公益组织一样的社会效应。
除此之外,深圳市儿童福利会向彩虹中心捐助了爱心图书室,包括深圳市狮子会盐田服务队在内的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及人士也都纷纷向彩虹伸出了爱心之手,传递着温暖。
“很感谢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我们中心的关注,这里的孩子在爱的包围下不孤单!” 有七年特殊儿童培训经验的李老师给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彩虹中心教学时的一个故事:一个脑瘫的孩子,10岁,刚到中心的时候完全没有语言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后,能够发出简单的音节。有一次孩子年迈的外公在门口听到孩子叫了一声妈妈,瞬间泪下。那个瞬间刻在了李老师心里,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采访的最后,王晓炜骄傲地告诉记者:“最近我们已经向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分别推送了两个孩子入读。”多少次详尽的测评,多少回重复的训练,多少汗水,多少泪水,才能让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走进校园、开始正常的生活。这应该就是彩虹的力量。
《慈善公益报》记者 陈颖川 左希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