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浙江新昌迈向企业创新新时代

企业报道  2014-12-12 10:03:54 阅读:
核心提示:创业为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反过来,创新又推动了创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工程的提出与浙江省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指示精神,新昌县委、县政府根据自身山多地少、环境承载能力差等实际情况,率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创新工程”。把企业创新作为一项工程来实施,这是新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科学总结了以往两次企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新昌面临的新竞争与新挑战基础上形成的一条符合县情,且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创业为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反过来,创新又推动了创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工程的提出与浙江省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一项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解决群众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工程。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如何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保持经济继续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新昌县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要了解新昌县为什么要提出‘企业创新工程’,就必须了解新昌县的实际情况和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所作的努力。”新昌县委书记何加顺对记者的采访开门见山。

  “八山半水半分田”是新昌县的真实写照。尽管山多,矿产资源却很少,除了萤石、花岗石蕴藏丰富外,其他矿藏都非常有限。而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3亩,且分布不均,更难以寻觅到较大的平原,让企业用地的扩张显得捉襟见肘。由于三面环山,没有铁路、水路,更没有空运,出门只有公路,阻挡了新昌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尽管号称地处长三角,其实也仅仅是长三角的边沿,享受不到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这样的区位条件,影响了需要大进大出、高速运行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另外,作为支柱产业的医药化工,也由于狭长的地形和地处内陆的特点,环境承载能力差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何去何从?新昌的出路在哪里?残酷的自然条件给新昌的发展出了难题,也给新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班子提出了考验。

  “惟有创新,新昌才能发展、才能昌盛。”何加顺的话概括了新昌经济发展的硬道理。据了解,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艰苦拼搏,新昌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就,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省定小康县,再到连续5年全国百强县的大飞跃。

  “新昌每一步的发展都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昌县经济贸易局副局长、新昌县企业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任杏荣这样对记者说,新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新昌企业的改革创新史。他告诉记者,新昌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两次创新。

  第一是得益于80年代初期的体制创新。在这一时期,新昌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主题,破除禁锢,解放思想,“放水养鱼”,率先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1981年到1986年之间,实行了各种经济责任制、利税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上缴利税递增、包干等。1987年开始了企业兼并,1990年组建了第一家企业集团,1993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国有资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997年起全面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两个率先让新昌人至今都津津乐道。一是率先对国有企业进行利税承包、资产经营承包和产权制度改革;二是率先采取并实行了企业兼并、工效挂钩、组建集团等多项改革举措。这些制度的实施尽管今天看来是必然的,但在当时,都需要勇气和胆魄,随时都可能需要承担责任。但是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实施的国有企业一轮、二轮承包经营,被国家有关部委誉为国企改革的“新昌经验”和“新昌现象”。这或许是对他们改革创新最高的肯定和赞许。

  浙江新昌迈向企业创新新时代

  当然,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先并成功不仅仅为奠定新昌的经济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新昌的主要工业企业看,虽然绝大部分已经改制成民营企业,但由于它们脱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一方面继承了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各种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因为改革早而提前嫁接了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所以,当以家庭作坊起家的温州民企正在为家族企业的弊病而头疼的时候,新昌民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显得分外宝贵。

  第二次得益于90年代初期的科技创新。针对资源相对匮乏和交通相对不便的现状,新昌县紧紧围绕“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这一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并着力于技术改造,着重于新产品的开发,着眼于人才的培育,突出技术成果的引进,注重自主创新的开发,提升产业层次,率先形成了一批在市内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企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工作先进县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近几年均在6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稳定在35%左右,全县已有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服务中心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家,有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1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处在全省前列,授予省级以上新产品700多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60多项。先后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3133名。

  科技创新靠的是人才,而重视人才从新昌科技从娃娃抓起就可见一斑。新昌县把全县中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纳入到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来,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新昌中学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发明的典范,几年来,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达到300项次,获得国家级60多项次,还培养出了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国家级名师。

  经过两次跨越,新昌企业蓬勃兴起。新昌制药、三花、万丰、新和成等一批企业快速崛起,并成了行业的排头兵;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新昌制药、新和成、三花股份、京新药业、万丰奥特等先后成功上市,被誉为“新昌板块”。去年,全县已拥有销售超亿元的企业27家,其中超30亿元2家、超10亿元4家。

  “新昌已经进入从人均GDP3000美元向4000美元跨越的时期。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突显期。这个时候,新昌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有新的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新昌经济发展的浙江大学教授用“恰逢其时”来形容“新昌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他认为,新昌企业工程的提出是新昌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是全面、科学、系统推动企业创新的有力举措。他说,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新昌企业大跨步发展,必将推动新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看待‘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新昌县县长温暖指出,发展空间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都需要用创新的手段去破解,如何实现新昌经济的第三次跨越,是摆在所有新昌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新昌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力度最大的,也是范围最广的一项工程。”据温暖介绍,为了加快“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到2010年,初步建立企业创新体系的框架。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设置了8条“通道”:初步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重点培育一批创新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保障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10家上市公司、10家10亿元企业、10个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研究、开发、推广一批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建设一批企业创新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一系列企业创新活动。同时,为了强化“企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还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

  另外,“企业创新工程”涵盖了企业创新的方方面面,具体分解为“十大创新体系”。即:理念创新、决策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

  同时?熏为了鼓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新昌县委办、县人民政府办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鼓励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中小企业上规模、鼓励发展家庭企业工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培育优势产品、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降耗、扶持建筑业加快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都有了专门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奖励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

  “新昌新昌,创新才能昌盛”。随着“企业创新工程”大幕的拉开,新昌必将掀起第三次企业创新的高潮。

  新昌正在迈向企业创新的新时代。

更多专题
浙江新昌迈向企业创新新时代

创业为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反过来,创新又推动了创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工程的提出与浙江省提出的...

思路创造的奇迹

职工思想的不稳定、群众的不理解、社会的不了解,给企业市场开发及经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