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冶集团近年来面对困境不畏缩牞主动出击找市场,逐步适应了市场竞争要求、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企业形势不断好转。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企业领导人没有在最困难的时候被吓倒,没有因循守旧,没有停止不前,而是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有一大批忠诚于企业、与企业生死与共的干部职工;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企业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企业领导班子抓住主要矛盾,主动出击,瞄准市场,力求更大发展,其成功经验不无借鉴意义。
中国十冶在发展道路上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国家大幅压缩建设投资,企业一度施工任务严重不足,富余职工大量出现;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历史原因造成的职工拖欠庞大,企业入不敷出,拖欠费用与日俱增;职工群众思想波动较大,企业稳定工作形势严峻;设备更新缓慢,企业装备日益落后;离退休职工因不能按时领到退休费用,集体上访事件不断,甚至出现了影响极为恶劣的“堵路”事件;上岗职工也时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
职工思想的不稳定、群众的不理解、社会的不了解,给企业市场开发及经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困扰从上世纪末持续到了本世纪初。
这一个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使企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给企业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十冶人没有畏惧,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公司的发展思路,瞄准更高的目标,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由于职工大面积下岗、连年亏损和工程款拖欠、资金严重匮乏、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又十分沉重等种种困难,使各级干部被纠缠在了大量繁杂的抓思想、保稳定等日常事务当中,领导成员更无精力去抓经营。而解决职工群众思想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让他们真正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理解企业目前工作的重点及意图。于是,选派懂政策、了解企业情况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专门做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讲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困难,讲国家的有关政策,讲公司针对企业实际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逐渐争取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企业要想真正走向市场,必须随时掌握市场信息,于是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首先决定将机关总部从偏远的地区搬到了省城西安,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部门,把总部的精力从后方维护与管理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集中精力,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上下功夫,这也为公司能够真正挺进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3年,开始转变思路,提出了“强化管理、自我完善、把握机遇、促进发展”的目标,并确立了“抓住改制重组机遇、完善企业组织架构”的方针。明确了不断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将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生产、经营和发展为中心的主线上来的思路,努力拓宽发展的途径,强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明确了改制重组的思路,制定了改制重组工作方案,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措施,企业稳定呈现了新的局面,基地管理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企业经营工作有较新的变化。当年所完成的企业总产值虽然还只有3.5亿元,并亏损50多万元,但较往年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由于一手抓稳定,一手抓经营,企业职工队伍不稳定的状况得到了遏制,这也给企业进一步抓管理和经营奠定了基础。
2004年转变思想观念,将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生产、经营和发展上来,强调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强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七年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即第一步为限产压产阶段;第二步是在迁安和秦皇岛两地形成生产能力;第三步在曹妃甸形成生产基地,并着手制定加大推进改组改制力度。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为改制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面对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公司在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总体改制方案的同时,不等不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公司内部职能进行调整,理顺了前方和后方的关系。职能调整后,后方一块主要以处理公司原来遗留问题,管理下岗、待岗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和原基地职工生活后勤为主。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定资金,用来对基地住房改造,供水、供电及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并逐渐清还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有关费用。前方一块以市场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主,模拟现代企业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从机构设置、人员竞聘、建章立制、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均按现代企业制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
2004年,全公司广大干部和职工通过开展“打造一流企业、建设精品工程”的“大讨论”活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也看到了同先进企业的差距,特别是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市场意识得到了强化,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增强。有力地促进了2004年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及工作的完成。当年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提高:承揽任务大幅增加,合同值近10亿元,企业总产值完成5亿多元,比2003年增长了一倍。经过艰苦创业,公司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2005年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继续按照“七年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推进各方面工作,上下团结一致,全员共同努力,施工产值、外找任务和财务结算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签订合同100多项,合同额12.7亿多元,企业总产值比2004年翻了一番,全公司初步实现利润,打破了公司近20年的亏损记录,同时又创建了数项省、地、市级文明工地,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好评和市场的认可。
企业不断走向好转,广大职工群众备受鼓舞,各级各单位纷纷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更加繁重工作中去,公司领导一班人也决心乘胜前进,争取企业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自1996年起,连续荣获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并被陕西省工商局列为免检企业。2003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施工企业”牞公司承建的陕西铜川鑫光铝业工程、陕西秦达投资大厦工程,积极推广新技术,获得“陕西省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和“陕西省结构示范工程”。2006年又荣获中国工程建设社会信用评估AAA级企业殊荣,被列为陕西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向其颁发了AAA级信用客户证书。
截至目前,十冶涉足行业已扩展至矿山、冶金、化工、房建、化工、公路交通、市政、钢结构、水利、装饰、铁路、城市轻轨、医药等众多领域。工程项目已遍布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在海外已有近10年的创业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
今年,经营开发工作取得了更大突破,近期又一举中标咸阳最大投资项目60万吨甲醇项目和曹妃甸2亿元烧结工程,生产经营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集团介绍
十冶集团有限公司牞是经国务院批准牞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的基础上整体改制重组的企业集团。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成立于1948年,是我国大型综合性一级施工企业。其前身为本溪煤铁公司基建部。1965年,由华北地区进入陕西境内,开始支援西北地区的建设事业,其身份为“十三冶金堆城指挥部”。1973年7月,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正式在陕西华阴成立,隶属冶金部、陕西省冶金局双重领导;1983年12月,与第十二冶金建设公司合并,更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第二建设公司”,1988年2月,与第十二冶金建设公司分离;1992年6月,重新更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冶金建设公司”;1992年年底,经国家体改委批准,公司成建制划入首钢总公司,1993年1月,更名为“首钢第六建设总公司”;1993年4月,更名为“首钢第七建设总公司”;1995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局批准,于同年8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首钢内部称“首钢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根据首钢及本公司改制工作需要,2006年2月,北京市与陕西省政府签订协议,将中国十冶划转陕西省管理;2006年6月,陕西省国资委向渭南市政府下发了文件,将中国十冶划转渭南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指导其实施改制重组工作。
十冶集团具有房屋建筑、冶炼、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和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二级,钢结构、装修装饰、地基与基础及公路工程二级专业承包资质。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OHSASl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具有对外经营合作资格。注册资本金1.5亿元。
公司下设多个工程公司、专业分公司、区域性公司及直属项目经理部,现有各类运输、试验、检测、制安等机械设备千余台牗件牘;具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近百人,中级职称400余人,各级项目经理近300人。
公司先后承建了济钢、太钢、陕钢、首钢等100余项工业工程,百余项民建工程,30余项市政工程,其中有国家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的金堆城钼矿,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氧化铝基地———山西铝厂一、二期主体工程,国家级康居示范住宅区———西安紫薇城市花园工程等。所承担的工程涉及冶金、有色、军工、化工、建材、文教、卫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水利、民用及市政等各个领域。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获得52项省部级《全优工程证书》、3项国家级成果奖、6项部级成果奖。全国冶金工业优质工程6项、陕西省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2项和省、市级文明工地若干项。海外公司承建的加纳ESAASE金矿工程也受到大使馆和业主的高度评价。
创业为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反过来,创新又推动了创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工程的提出与浙江省提出的...
职工思想的不稳定、群众的不理解、社会的不了解,给企业市场开发及经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