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间长,预示着什么?在杜大伟眼里,在很多人眼里,体现着政府对企业的干涉,是地区竞争力不强的表现。但笔者认为,对此,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企业与政府打交道,往往表现为两方面,一个表现为公,即因为工作打交道;一个表现为私,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打交道。虽然很多企业不愿意因公与政府打交道,但对于因私打交道,还是很乐意的,某些经营者甚至趋之若鹜想和政府领导结上关系。这里,我们弃因私打交道于一边,姑且只谈因公打交道。
从企业角度看,与政府打交道时间越短越好。谁都不想有个“婆婆”在管着自己,与政府过长时间打交道,必然牵扯精力,甚至会因为政府在某项目的审批上耗时过长,影响投资、决策,影响项目进展。我们希望打造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从这方面看,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间短比长好,政府对企业的干涉少比多好。
但是,服务型政府也是监管型政府,从监管角度看,企业必须与政府打交道,这里,政府是主动与企业打交道。对于这种打交道,企业是很厌很烦的。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健康的监管机制,就必须有政府与企业打交道。如果一个地方,企业与政府打交道足够短,甚至短到为零,笔者很难想像,这个地方的政府是如何行使市场监管职能的?
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间过长不好,但时间过短,也不值得肯定,我们更不必对此高估。目前,很多地方提出打造服务型政府,这符合现代政府方向,但是这一口号下,很多地方政府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丧失了公正、监管立场,政府为能招来商,为让企业满意,是符合条件的要办,不符合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对此,是市场经济、和谐社会之福还是祸?
据悉,竞争力排行榜中最后24位城市的企业一年中要花近3个月的时间与政府来往。对此,这些地方要改进。但是环保、劳保等还需要政府去监督、去检查,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并不是越短越好,更不是为零才好。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要反思,为何在排行榜第一方阵中落选。但,矫枉无须过正,该打道的必须打交道,该监管的必须监管。而社会更不必对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时间短拍手称快。一个企业与政府该不该打交道,打交道时间长短,不受人为控制,而受相关法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