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浙江民企的北欧义乌模式

企业报道  2014-11-10 21:11:27 阅读:
核心提示:中国货经意大利人或中东人一倒手卖给瑞典人,价钱就比国内高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中国货经意大利人或中东人一倒手卖给瑞典人,价钱就比国内高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绕开中间商,把自己的产品直接卖给瑞典人?”骆金星一个最朴素的冲动支撑着他要把义乌的小商品城开到瑞典的计划

  骆金星,浙江凡尔顿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尽管他和他的企业名不见经传,但他此番出手30亿元兴建中国商贸城的大手笔却创下了一项纪录———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在瑞典投资的最大项目。

  日前,骆金星透露,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瑞典的中国商贸城首期推出的精品展示中心300个商铺被清一色的中国内地中小投资者全部敲定,还有7000余名内地投资者排队等候后期商铺。而首期商铺将于9月28日正式开业。

  打造北欧“唐人街”

  骆金星在瑞典发现,当地人消费的日用品有80%至90%都是中国货,但是这些产品并不是直接从中国运来的———整个北欧四国地区都没有中国商品市场,货源需要从意大利和中东转过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一个这么高端的消费市场,大量的日用品却是三手甚至四手的,如果能在当地做个中国商品贸易城,肯定生意火爆。”

  据介绍,这个位于瑞典战略要地卡尔马市、占地60万平方米的瑞典中国商贸城未来的定位就是要成为北欧地区的“唐人街”。除建立中国商品批发城外,还将为到商品批发城的国内经营者提供创业期间生活所需的居所,并建立一条中国至北欧乃至整个波罗的海周边13个国家的快速经商渠道。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认为,中瑞企业在很多方面有非常好的互补潜力。中国企业尤其是小商品的制造企业有两大优势:一是低成本制造,二是依托庞大的市场所形成的市场行销优势,而瑞典则在核心领域以及产品研发上有很好的基础,瑞典及其北欧地区对中国小商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他认为,随着瑞典中国商贸城的建立,瑞典将成为义乌商人进军北欧的桥头堡。

  据了解,浙江凡尔顿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杭州,旗下业务涉及内燃机、旅游、房地产、汽车零配件、电动车、物流等领域。2006年通过并购瑞典卡尔玛的一家汽车配件厂,进军北欧。

  能否成功?

  骆金星对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瑞典是欧洲3个重要市场的组成部分,瑞典中国商贸城项目不但直接面对瑞典的900万高端消费者,还辐射整个欧洲4.5亿消费者。他介绍说,在和瑞典政府的谈判中,中方争取到了两个关键的前提条件:第一,建筑必须要由中国人来设计建造;第二,必须要用中国的原材料。

  骆金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红砖在中国是3毛钱一块,用轮船运到瑞典去,1个货柜要12000元钱,1个货柜刚好装1万块砖。平均下来1.2元钱运费,加上这边的买价3毛,再加上起货等杂费,一块砖的成本是1.5元———这在中国已经很高了,但是在瑞典,一块砖的价钱相当于8元人民币。

  “如果不采用这两条,那么成本就高得不得了。欧洲一个是劳动力价格高,一个是原材料价格高。”骆金星分析说,“现在,我的每一块砖头都是国内运过去的,大型的构件也全部在中国造,到那边一安装就可以了,这等于为中国城的建造降了一半多的成本。”

  而为了防患于未然,瑞典中国商贸城在合约中与当地政府明确签订:在瑞典当地零售领域,这种模式的经营只此一家。“如果大量复制,难免恶性竞争。”

  也有业内人士对瑞典中国商贸城优厚的回报条件表示怀疑。尽管瑞典中国商贸城的运作模式可取,但中国有句古话,“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义乌模式能在中国择木而栖,一方水土养了一方人,然而能否在北欧适应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已不再只是外资大肆进入中国市场的天下,中国的企业也朝着国际化大步迈进。中国的民营企业以30亿元放手一搏海外市场,不管成功与否都具有标杆意义。

更多专题
浙江民企的北欧义乌模式

中国货经意大利人或中东人一倒手卖给瑞典人,价钱就比国内高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战略铸就奇迹

杭钢战略创新经验对我国大型产业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提升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具有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