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有“日本的IBM”美誉的富士通,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恐怕还显得有些陌生。这家全球第三大IT服务供应商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中国市场,富士通发展战略又有何新变化呢牽
日前,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田春仁在清华大学发表了演讲,此次演讲以富士通在中国的经营之道为例,围绕富士通的全球业务、产品、商业模式、商业领域及全球战略展开,剖析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融合进程。
作为全球第三大IT服务供应商,富士通拥有超过32000项的创新专利以及过半数的财富500强企业客户。富士通的三大商业板块可分为软件与服务、计算机与通信产品、电子元件三个部分,产品线覆盖IT相关的各个领域。公司不仅可以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为客户提供服务,其全面的专业技能更能够适应各行业的不同需求。高度整合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客户适应复杂多变的IT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可以说,全面的产品线正是富士通的竞争优势所在。
在演讲中,武田春仁着重强调了发生在中国市场的变化。过去20年的持续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中国成为WTO成员、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都刺激了国内需求以及经济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购买力也都大幅度提升。由最初为世界工厂输出廉价劳动力,到现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增大。介于贫富两个阶层之间,第三个阶层即中产阶级在中国出现。这中间包括一些中小企业主、高级经理人、垄断行业从业人员以及高素质、高智商人士。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IT服务行业将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富士通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当时中国市场的情况,富士通各事业部分别设立了完全独立运营模式的分公司,分别为客户提供各个单独的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要求的不再是单独产品,而是综合产品服务提供商。这样的情况使富士通集团必须实施内部的组织变革来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现在,富士通不但将中国定位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向客户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还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在管理方面引进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才,加强各子公司的交流沟通,并有效利用丰富的资源。富士通不再依靠出售单一的产品而是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来服务客户,它的本土化服务质量正在不断提高。现在的富士通不仅期待多元化的国际型人才,那些拥有远见卓识以及领导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更是富士通愿意培养的对象。
富士通随着中国市场的变化调整着发展战略,武田春仁相信,富士通在中国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