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市经委牵头,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和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等多个部门共同制订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技术条件》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经通过了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批准,目前已进入了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的备案程序。如果不出意外,两个月以后,该地方标准将在上海率先实施。果真如此,市场上将有近6成的小排量车面临环保技术不达标的尴尬。而届时,小排量汽车该何去何从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出台标准只为提高技术性能
据上海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大雄介绍,制订《标准》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六部委2005年底发布的《关于鼓励发展小排量车的意见》,更好地推进小排量车在上海的发展。在兼顾环保的同时,提高小排量车的技术性能牞使它不至于因为自身的不足而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对于《标准》的制订非常积极。
小排量车有诸多优势,不仅能节约能源牞而且还有停车占用位置小、道路占用少等诸多优势。不过,由于此前中国市场上的小排量车大都是低档车,动力不够,安全性不高,发生交通故障和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一旦在行驶中发生故障,对城市交通将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正基于此,上海曾经与很多城市一样,对小排量车采取通行限制。但最终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于2006年3月取消了对小排量车的限制,实施了“绿标”措施。至此,关于小排量车的争议告一段落。不过,小排量车的性能并未得到提升。
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相关人员表示,此次上海市制定的《标准》一方面响应了政府的环保节能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生产高性能的小排量车提供了参照标准。
据悉,该标准规定了8大指标来突出节能、环保和安全。除了排量在1.5L以下外,高性能小排量车的最高设计车速为:排量小于0.8L的牞最高设计车速要大于等于130公里/小时;排量介于0.8L和1.5L之间的,最高设计车速要大于150公里/小时;0—100公里的加速时间小于等于16秒;2009年7月1日前,升功率小于等于45KW/L,之后要达到50KW/L;此外,在排放标准、排放限值、燃料消耗限值和噪声限值等方面都要达到国家最新的标准。
由于目前上海市场上所能够达标的小排量车只占4成且多为合资品牌,因此此标准暂时只作为参考标准使用,并不会被强制实施。“现在国家没有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标准的统一定义,而各地区在做这项研究的也只有上海市一个。”专家认为,如果企业未来生产的小排量车,大部分都能达到这一标准,不排除在上海强制实施该标准。
负增长源自“过渡性”消费?
正如很多小排量汽车在上海所面临的压力,从全国市场来看,小排量的发展同样不容乐观。在全国汽车市场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今年前4个月,小排量车销量却出现连续下滑态势,以1.3升及以下排量为代表的小排量产品市场呈现负增长态势,打破了业界曾普遍看好的小排量车市场。
众所周知,去年国家解禁小排量车,不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一致叫好。很多人从环保、节能的角度上考虑,断定小排量车将迎来春天。而从全球来看,小排量车也的确是世界消费的潮流,中国消费的多层次性和以低端为主的现状,让人们没有理由不对小排量车寄予厚望。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曾经在去年力挺小排量车的众厂家,如今却在鼓吹他们的“1.8升黄金排量”哲学;而为小排量车力争道路权的消费者,也在一轮轮的降价大潮中,选择购买自己的第二辆车,并为其配置了更强劲的动力。
显然,小排量车正成为消费者一种过渡性消费的替代品。知名市场研究机构新华信近期针对近1.5万名准备第一次买车的潜在消费者进行了“我要买什么车”为主题的专项研究,在消费者准备购买汽车的排量选择中,1.5升及以下的消费者只占25.4%,52.6%接受1.6—1.9升排量,2.0升以上占21.9%,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第一次购买消费者,不会考虑1.6升以下的小排量车。
而另一份来自知名厂商内部的深度研究报告也显示,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六城市近4000名已有车主的定点面对面深度访问,有一半以上车主分别在2年、3年和5年内有换车计划,准备换车的车型平均要比已有的车高两个级别以上,有90%以上的消费者要选购中级车以上的车型,选择1.6升以上排量车型的消费者高达92%。
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现象,一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起一定作用。在我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之际,指望我们尚不算成熟的消费者,把车仅仅作为代步工具是不现实的,对于很多第一次辛辛苦苦攒了钱买车的消费者来说,好不容易买辆车,当然要买辆气派点、够面子、并能符合全家出行需要的车,这样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二是目前市场上的小排量车技术相对落后、安全性差,很多企业不愿花大力气在利润单薄的小车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利润丰厚得多的中级车上,致使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再加上主流汽车厂家的广告引导也不容忽视,消费者弃小从大是在所难免的事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小排量车“解禁”前后,一些厂家看到了市场机遇,推出了很多新车,但是只有外观没有内在品质,加之以前的小排量车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生产水准,没有质的提升。未来小排量车要想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心,则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品牌水准,加大安全与技术投入,开发出值得消费者信赖与喜爱的小型车。从世界范围看,生产小排量车的厂家并非无利可图,反倒是那些生产非大众品牌的企业,正在受到生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