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so最近一篇文章《口碑,还是营销》,我不太赞同。Keso认为“什么是口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才是口碑”,因此营销本身和口碑就是互悖的概念;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到如今,不再只是一个灌输平台,当更多的人拥有了发言权,企业必须考虑坐下来,参与对话”。
恰巧,今天我在donews上看到另外一篇博客,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严防“江南春”进我们家厕所》。江南春是营销高手,而且分众模式的成功,虽然其并非口碑营销,但恰好能反驳keso关于口碑营销的部分观点。
比如,江南春的分众“强制”广告营销模式,就证明了即使是互联网时代,灌输依旧有效。关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我认为其实是非常微妙的,尤其当受众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出现时,其对信息的接受往往恰好是非理性。群众就是酝酿灌输行家的土壤,只要有群众,就一定会有灌输。互联网不可能改变人性。
口碑营销从商业道德和商业实践来说,都没有问题,惟一有问题的是它是否合算———口碑营销是一个效率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以我个人为例,我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口碑营销”蚂蚁网,我从来不觉得道德上有什么亏欠,我太理直气壮了,而且我觉得我是在非常诚恳地介绍蚂蚁网,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懂呢。我真为他们感到遗憾。
去年我参加过几个网站搞的博客右侧栏广告等等试验,即是为了评估这些口碑营销模式的效率。我发现,至少目前来看,这些模式的口碑营销效率离真正的商业化营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不在于这些公司的口碑营销模式设计不合理,仅仅是一个因素———目前互联网口碑营销的受众还太小了。
什么时候解决了口碑营销的效率问题,什么时候口碑营销才能真正成为类似分众“电梯”那样的新营销平台,并为尝试口碑营销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矿区会有如此的景象。地面: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矿井、厂点...
近年来,我国的果冻业异军突起,并日益凸显它的良好“人缘”。不过,前些时日,身为青少年的宠儿,果冻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