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RFID:沃尔玛的前瞻攻势?

企业报道  2014-10-27 08:04:05 阅读:

  RFID是否也能够像当年的条形码那样,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呢?至少众多的技术专家和包括沃尔玛、菲利浦电子在内的一大批企业相信:假以时日,RFID必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市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以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沃尔玛由此成为第一个宣布将正式采用该技术的企业。按照计划,该公司最大的100个供应商应从2005年1月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上粘贴RFID标签,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们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

  这个被沃尔玛用来取代条形码、并委以如此重任的RFID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被沃尔玛如此看重呢?

  条形码与RFID

  熟悉条形码的人们知道,这项技术30多年前即告成熟,但开始时真正愿意采用的企业却为数不多,直到1984年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强制要求其供应商采用该技术,情况才有所改观。在商品上印刷条形码的企业,从1984年不足15,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000余家。条形码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也为零售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条形码虽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身有着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在配送过程中,必须有人工的介入才能保证所有商品的条形码朝向激光扫描仪。在商品运送过程中或者送抵门店后,必须经由人工一一扫描后,才能得知商品的准确数量,或判定是否发生了遗失。而在此过程中,又可能发生重复扫描或者遗漏现象。另外,条形码通常只能够反映商品的生产厂商与种类(或型号),关于保质期等信息就不得不依靠手工输入。手工扫描与数据录入工作,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发生差错,从而导致商品短缺或者积压。虽然近年出现的二维条形码解决了信息存储量不足的问题,但仍然改变不了必须借助光源才可以读取信息以及必须逐件扫描的难题。

  另外,据NCR等机构的统计,2001年美国零售商由于库存问题招致33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职员盗窃”和“顾客盗窃”分别占46%和31%——面对家贼外盗,条形码显然无能为力。基于这种情况,沃尔玛在1个小时内所统计的恐怕也仅仅是帐面的“数据”,而不是仓库和门店内实际的商品数量。只有到全面盘点库存的时候,才会发现商品遗失或被窃的漏洞到底有多大——即使是这样,在手工盘点过程中还是可能会出现差错! 还有,如果条形码撕裂、污损或丢失,扫描仪将无法扫描和识别商品。

  但是,如果使用RFID标签取代条形码,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RFID是一种名叫“(无线)射频识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简单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每个RFID标签包含有一个类似于UPC并被称为“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的识别码,采用无线电通讯的方式,由阅读器读取标签中的数据后,进而由系统数据库或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处理,以及实现对商品的跟踪等功能。

  RFID与阅读器之间无线数据传输的有效距离从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并且可以有效地穿透商品的外包装。其次,“防冲突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的应用,使系统可以同时读取多个标签的信息,从而实现商品的批量识别。因此,只需要把商品从阅读器的有效读取距离内推过,就可以实现对每件商品的识别,再也不必把整箱的商品拆开,再逐件扫描条形码,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和准确率。再者,RFID标签的数据容量较大,可以将商品标识成A公司于B时间、C地点生产的D类商品的第E件,而不是条形码通常所标识的A公司的B类商品。此外,由于RFID的封闭包装方式,使之可以用于潮湿、多尘等污染比较严重的环境中。

  虽然RFID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但RFID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二战期间,美军就采用了大功率的大型RFID设备来识别盟军的飞机。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德政府即开始用RFID标签来标识核废料,以更加准确地跟踪它们的处理过程。而在新加坡和香港,基于该技术的电子公路收费系统也早已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对不同时段行驶在不同路段的车辆实行差别计费。此外,RFID也在宠物身份识别、野生动物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

  有读者会问,既然这项技术的存在已经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且相比条形码又有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得到了普及的是条形码,而RFID的发展却一直裹足不前呢?而它又为什么突然又得到了沃尔玛的青睐呢?

  RFID的硬伤与希望

  一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既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应用环境有关,又最终取决于它对采纳者的效益,即成本与收益的对比。RFID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而RFID在近年来又重整旗鼓,则得益于应用环境的成熟与若干新技术的诞生。

  长期以来,价格是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后,RFID标签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的价格分别在30美分和1美元以上。这对于那些单价比较昂贵,如汽车和高档服装等商品来说,倒也不足为患;但对于单价相对较低的快速消费品来说,使用RFID标签就无异于本末倒置。另外,RFID阅读器的价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个企业动辄就需要安装数十台、甚至上千台类似的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广大中小企业无疑只能望而却步。

  所幸的是,新的制造技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为吉列(Gillette)提供5亿枚标签的艾伦公司称,其发明的“流体自装配”(Fluidic Self-Assembly) 新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如果订货量达到100亿枚以上的话,价格可以低至5美分。以色列的Smart Code公司则宣称,他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20万枚/小时,如果订货量达到10亿枚以上,则价格可以控制在5-10美分之间。据技术专家分析,无源标签的单价下降到10美分后,可以大规模地应用于整箱整件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就有可能普及到单件包装消费品。而由于德州仪器等公司的不懈努力,阅读器等其他硬件设备的价格亦将大幅下降。

  而且,不断成熟的应用技术环境和走向统一的技术标准也为RFID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目前,有包括ISO(国际标准组织)和CEN(欧洲标准委员会)在内的10多个国际国家机构颁发了有关RFID的技术标准,彼此并不完全兼容。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努力,有望顺利地解决这一难题。该中心成立于1999年,成员还包括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的5所大学,并有100余家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如宝洁、可口可乐、柯达、IBM(咨询)、Intel和英国电信等企业为其赞助研究经费。该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技术联盟,以创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为自己的使命。为此,该中心将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个统一的、类似于Internet的开放技术标准,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另外,针对顾客隐私保护、标签数据加密等曾经阻碍RFID应用的问题,亦陆续有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说,RFID的应用技术环境已经日臻成熟,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更多专题
百年老矿基业常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矿区会有如此的景象。地面: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矿井、厂点...

中国名牌企业是希望之灯

近年来,我国的果冻业异军突起,并日益凸显它的良好“人缘”。不过,前些时日,身为青少年的宠儿,果冻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