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矿区会有如此的景象。地面: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矿井、厂点,36家企业,个个道路整洁,花团锦簇,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连空气都像被过滤了似的,令人心旷神怡;井下:不论巷道、采场,没有尘土飞扬,各种管线布置整齐,材料摆放井然有序,除了设备的轰鸣声,各处传来的只有工人口述的清脆的各种作业指令,令人仿佛置身于纪律严明的军队之中。
这就是源于中国近代著名的三大煤矿之一———中兴矿局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经历多次生死考验的重压下,经过129年的风雨历程,竟能羽化成蝶,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崭新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实力强大的新型企业!
自己的路自己走国有企业须自强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梦自己圆。就这样,2001年,百年老矿终于遏制住了继续下滑的势头;以后几年,枣矿人不但年年能够“吃上饭”,而且能够年年“吃好饭”了
仅仅是7年前的事,每当想起那时,今天的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仍十分沉重地说:“简直不堪回首!”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自身的问题,致使整个煤炭行业逐步跌入了低谷,不要说像枣庄这样的百年老矿困难重重,即使是那些人员较少、包袱较轻、效益较好的煤炭先进企业也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恰恰在这个时候,江卫被推向了前台。2000年1月6日,组织上把他从另一个煤炭企业淄博矿业集团公司调来担任枣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危难之中的枣矿集团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是江卫万万没有想到的:企业内外债高达30多亿元!因欠运费、电费、税费,铁路停运、电力部门停电、税务部门停供发票。由于停电,矿区上学的孩子们晚上也只能在路灯下看书、做作业。全公司从干部到工人每人每月连300元的生活费都难以正常发放。
这样的窘况,可谓内外交困,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干部职工人心涣散。当时全公司十几对矿井中有7对已报废或注销生产能力,有2.8万名员工急待转岗安置,其余的几对矿井也到“中年”,生产接续问题非常突出。企业在册员工7.3万人、离退休职工3.6万人,矿区职工家属总人口近30万人,而原煤产量始终徘徊在800万吨左右。这组数字清楚地告诉江卫:企业离“死亡”边缘不远了。
面对现实,江卫带领枣矿一班人提出:自己的路自己走,国有企业当自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摈弃“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决心按“三步走战略规划”,趟出一条路子来。所谓“三步走战略规划”就是:第一步扭亏脱困,解决“吃上饭”问题;第二步加快发展,解决“吃好饭”问题;第三步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和谐富美矿区。这个规划完全从枣矿的实际出发,不唱高调,深得人心,很快就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认同。
上任头几个月,江卫反复算了一笔账,要想让全体职工“吃上饭”,必须首先把原煤产量提高到1200万吨。为此,他和班子迅速推出“五大施政方略”:一是实施主业做大做强。坚持抓好老区找煤扩量,延长矿井寿命;坚持抓好新井建设和改扩建,打造高产高效矿井。二是实施多元化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为主线,以煤为主,多业发展,聚集优势,拉长产业链,提高非煤产业的科技含量、规模效益和外向度,逐步支撑起“半壁江山”。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比较优势,延续本区,开发外部市场。四是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展自主研发和科技攻关,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五是实施文化强企战略。改变思维定式,以“切合实际、体现实用、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提升执行力、打造文化力、激活生产力。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梦自己圆。就这样,2001年,百年老矿终于遏制住了继续下滑的势头;以后几年,枣矿人不但年年能够“吃上饭”,而且能够年年“吃好饭”了。
要速度更要质量做大做强更要做久
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往往是个矛盾。当市场行情较好、产品供不应求时,许多企业往往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忽视的是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往往是个矛盾。当市场行情较好、产品供不应求时,许多企业往往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忽视的是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对此,枣矿集团一班人头脑十分清醒,他们始终坚持既要速度更要质量。江卫经常说,一个企业一时做大、做强并不难,难的是能做优、做久,难的是基业常青。
2000年以来,枣矿集团原煤产量每年递增200万吨,经济总量扩张比较明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能源需求旺盛,市场一度供不应求,枣矿也受益于宏观环境,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好转。但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如何做到矿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和协调,防止因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再度陷入困境,特别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枣矿集团为国家和职工交出了一份令人称赞的答卷。
2001年,在基本解决了全体职工“吃上饭”的问题后,作为集团公司的一把手,江卫带领一班人开始考虑如何让生产上的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如何建立又好又快的企业发展模式?经过分析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许多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最终确立了“煤炭与非煤产业并举,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
江卫说过:为了解决吃饭,最初我们看中的也是速度,当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时候,煤炭与非煤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而当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的时候,不再追求本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尽管生产能力仍有较大的潜力,但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可持续发展上、把重点放在非煤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上。如今在枣矿,井下掘进、开采所产生的矸石不是用于回填,就是用于发电、造砖;井下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用于发电厂冷却用水。基本实现了煤矸石、矿井水、煤粉灰的三个“零排放”。可以说,井上井下能够循环开发利用的资源都得到了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循环经济使企业的产业链大大拉长。企业内部互为市场,不但大幅度地消化了企业的富余人员,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企业经营风险。
让我们来看看枣矿集团如何“要速度更要质量”的一组数字:
煤炭主业迅猛发展。2000年以来,完成了新安、新源、滨湖3对新矿井建设,高庄、田陈、付村、蒋庄4对矿井技术改造,和付村、新安2条铁路专用线建设。采用“新井新机制”,优化设计,简化程序,倒排工期,快速推进。新源井、滨湖矿分别用18个月建成投产,创出了全国同类型矿井速度新纪录。高庄矿由21万吨的旱采小井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306万吨的现代化矿井。新安矿建设实现了投资省、速度快、用人少、成本低、效益好、效率高的目标,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集团公司原煤产量2000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5年完成2001.6万吨。2006年完成2145.6万吨,是1999年799.98万吨的2.68倍。
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建成了煤矸石、水煤浆热电厂6座,形成年发电能力300MW;建成或正在建设年产110万吨煤焦化、10万吨甲醇、800万条子午线轮胎、1.5万吨白炭黑、1600万平方米石膏板等一批重点项目。构建了以煤炭为基础产业,以电力、煤焦化工、机械研制为支柱产业,以建筑建材、矿井建设(包括工程设计监理和地质勘探)、物流贸易、生物化工、森林采伐及加工、造船水运为支持产业的“一三六”格局。现有非煤产品2000余类,其中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水煤浆、煤焦化工、石膏板、炸药、制衣等许多产品销往国内外。2006年,完成国际贸易额3.24亿元;完成非煤总收入77.4亿元,是1999年5.6亿元的13.8倍。
“走出去”战略稳健推进。为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枣矿集团根据“立足省内、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发展区域跨越“四省多国”。先后在贵州、云南、安徽、山东4省进行了煤炭资源开发。开发的贵州大方绿塘和清镇两个矿井已开工建设;云南斯派尔矿已开工建设,雄沟煤矿正在进行系统改造;龙口柳海矿已建成投产。收购的安徽淮北煤矿、租赁的山东济宁菜园煤矿已顺利接产。开发了加拿大森林采伐项目,运作了美国、印尼国际贸易,达成了合作开发加拿大矿产、俄罗斯萨哈林岛森林、泰国石膏矿的意向。
经济效益年年攀升。2000年以来,以24亿元的年平均增长幅度递增。2004年实现116.28亿元,比规划提前4年跨入过百亿元企业行列。2006年,企业总收入完成170.8亿元,是1999年25.83亿元的6.6倍;资产总额达到176亿元,是1999年49.27亿元的3.5倍;上缴税金21.88亿元,是1999年1.49亿元的14.68倍;实现利润10.37亿元,比1999年增盈11.93亿元。
企业活力何处有为有源头创新来
走进枣矿集团,无论是与管理层还是与普通职工接触,都会被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感染,难怪董事长江卫自豪地说:“枣矿有一支特别好的职工队伍,在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
在枣矿集团上下,自主创新早已形成一种风气,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大部分是来自基层的自发行为。从井下生产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无人值守的变电所和矿灯房,到准军事化管理、内部市场化、精细化管理等等,无一不是基层干部职工的自觉创新。
职工中蕴藏着这样优良的创新风气,集团公司更是因势利导。在集团公司的支持鼓励下,各基层单位大张旗鼓地动员和发动职工搞发明创造,许多技术革新成果直接以职工个人姓名命名,推动了矿区小改小革活动蓬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通过集团公司鉴定的“五小”科技创新成果268项,其中技术含量较高、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的10项,向国家申报专利的23项。2006年有323项“五小”成果、138项合理化建议通过集团公司和省里鉴定命名和采纳。自主研发的具有“旋转、自移、液压、机械手”4项发明专利的ZKLGS-1采煤机已投入工业性试验,极薄煤层电牵引采煤机及三机配套研制成功,高强板、大采高ZY-6400液压支架经著名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近年来,枣矿共获得省和行业科技进步奖4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有5对矿井被评为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双十佳矿井、有6对矿井被评为全省科技兴矿先进单位。集团公司荣获全国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单位。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管理创新方面,柴里煤矿率先进行了学习型组织创建、内部市场化运作、准军事化管理试点;蒋庄煤矿进行了基层、基础、基本功“三基建设”试点;田陈煤矿进行了精细化管理试点;新安煤矿进行了安全文化建设试点;高庄煤矿进行了手指口述操作法试点,都取得了较好成效。集团公司及时对这些单位进行总结,集各家之长,进行有效整合、完善、提升,然后在矿区全面推广。经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使企业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
如今,枣矿集团管理创新的主体———“三基”、“三化”、“三个亮点”已经成为独具枣矿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它们来自基层、来自职工,但又被企业高层领导进一步丰富补充,已成为枣矿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谓“三基”就是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它使整个企业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固化和加强;所谓“三化管理”就是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和落实精细化考核,它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难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所谓“三个亮点”就是质量标准化、企业文化和环境综合治理等3项工程,它是煤矿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枣矿集团以“三三三”模式为品牌的管理文化,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6年4月,枣矿集团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全国典范企业”光荣称号,这既是对枣矿集团全体员工的勉励,更是对百年老矿脱胎换骨、基业常青的肯定。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的山东省南大门,东邻抱犊崮,西依微山湖。源于1878年创办的与抚顺、开滦并称中国近代三大煤矿的“中兴矿局”。本区生产规模2000余万吨,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外区发展涉足安徽、贵州、云南等省份和加拿大、泰国、印尼等国。是一个集煤炭生产加工、地质勘探、铁路运输、煤发电、煤化工、机械制造、造船水运、建筑建材、森林采伐、生物工程、房地产开发、文教卫生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生产毛煤2145.6万吨,实现总收入170.8亿元(其中非煤产品销售收入77.4亿元),总资产176亿元,上缴税金21.88亿元,实现利润10.37亿元。按2005年企业总收入排序,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0位、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第9位、山东省企业集团100强第13位、山东省重点煤炭企业第2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第107位。
近年来,枣矿集团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大集团战略、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强企战略,呈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安全持续稳定、改革富有成效、创新成果突出、员工生活稳步提升、矿区文明优美的和谐发展局面,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膺“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山东省首届最佳企业公民”、“山东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基地”、“山东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一系列称号。2006年4月,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全国典范企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矿区会有如此的景象。地面:从集团公司到各个矿井、厂点...
近年来,我国的果冻业异军突起,并日益凸显它的良好“人缘”。不过,前些时日,身为青少年的宠儿,果冻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