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彬
曹文彬 ,字子康,斋号一草堂。一九三七年生,福建龙海人。少小临帖,中年习草,旁及隶、篆,以草见长。著名金石书法家潘主兰先生称其 “ 翰墨功深” 。“学百家,出我家”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追求。楷书碑帖兼融,浑厚庄重;草书潇洒清健,鲜活灵动,既有传统,又有新意,更有自己的语言和情趣!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书法卷》,著有《曹文彬书话集》、参与编纂《福建历代名人书画作品选集》。现为福州乌山画院副院长、福州榕城十老书法沙龙成员、福州林则徐书画院特聘画师。
感 受 曹 文 彬 书 法 艺 术
认识书法家曹文彬,我用了好长时间。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相遇,一旦遇上了,谁也难以回避。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世纪之春,我还在《海峡姐妹》杂志社副总岗位,第一次参观“曹文彬书法作品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书法家潘主兰观其书法作品后,欣然题写“翰墨功深”,以示祝贺。老年时的潘主兰是很少为人题词,可见曹文彬的书法艺术之魅力。不觉时过六年,我被聘为《书画艺苑》主编,有幸与文彬见面多了,彼此交谈甚欢。于是,我开始认真读曹文彬及其书法作品了。
当我在空闲时把文彬的作品连起来慢慢回味时,我又发现人确乎有一种寻找精神家园享受的清逸的归宿感。也许,曹文彬也是有这种命运。
文彬少小临帖,中年习草,旁及隶篆,几十年来工作再忙手不离笔。他把书法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使他孜孜不倦,挖掘拓展,从小草、行草、今草、直追源头章草到草隶、草篆。
我读曹文彬的作品,常会有一种灵魂的震慑。他好像总在宣谕某种精神焦虑,似乎这种焦虑与他命定的苦旅有关。他从过军、从过政、从过商,由此让其人生有一种不断起伏的快乐与伤感。这种感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就是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影子,或是书法家的影子,那是一种自在的深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书法作品又往往不能刻意去诠释的。观文彬的各类草体,字字惟妙惟肖,千姿百态,处处阴阳对立,隐藏玄机,篇篇抒情达意,翰逸神飞。这是一种意蕴,一种寄托,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和彻悟。它使读者在此岸看到彼岸的文彬影像,并且把受众的心情印上那种诗的力量,那种跳跃线条旋律上。所以,我感到文彬的草书让人读到更多是作品自身的精神苦旅,看来他是走出了艺术折磨。
文彬学草书走二王的路子,对于右任编的“草圣千文”用功尤勤,起步早,起点高,能博览约取,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善于取舍,为己所用。如章草,他上溯皇象、索靖,旁及宋克,以字取形,大小顺其自然,在灵动上下功夫。正如虞孝龙先生所评论:文彬的书法作品严谨,绝不马虎半点。每个字的落笔起止、字与字之间的直接搭配,都倾注了他的思忖和推敲。近年文彬又溶印篆布白和国画写意于书法,具有破格创新,可观可赏。
由此,我在一个相当长的阅读中相信这种艺术感觉:文彬作品,不急不躁,犹如缓步空林,偶有鸟鸣;犹如时闻深山远钟,自在即我;犹如高空云卷云舒,自由自在;结尾奇妙,犹如大江入海,勇往前行。可谓写奇,精美;写散,飘逸;写长,醒目;墨,点睛;轻笔,空灵;留白,想象;结体,有韵;意境,含诗;布局,如画。
我少时有许多梦,想当画家,但命运把我最美好的年华献了文学。我没有成为书画家,只是由于对书法艺术的钟爱,也出于对文彬为人平易近人,包容大度的这份人品与这份情缘,写了这篇文章,算是对自己作了一次感觉上的折磨和磨练。(许步书)
曹文彬作品1
曹文彬作品2
曹文彬作品3
曹文彬作品4
曹文彬作品5
曹文彬作品6
鹰击长空,荡气回肠;风吹草低,静谧陶醉。迷人的大草原荡漾着湿漉漉的清风,散发着醉人气息。醉人的风,是...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说“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的确,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危机日趋显现的今天,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