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实力韶关”关键在工业,通过招商引资,近几年韶关外向型经济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粤北工业开发区、沐溪工业园、乳源民族工业开发区等重点外资企业工业园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集群
韶关市是粤北重工业基地,多年来,主要以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当地政府开始转变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许多新兴工业、特色产业大量涌现出来。
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珠三角经济区建设的新一轮机遇中,又是如何把握区域经济的走向,寻求新的发展呢?近年来,韶关市以产业集群为特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产业集群化是壮大本地经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韶关市经贸局局长彭为国说。近年来,韶关大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立足本地资源和工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区域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初见成效。
据了解,以钢铁、电力、煤炭、冶炼、机械、医药、建材等为龙头的八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目前该市规划的总面积达到69763亩,由始兴、仁化、乐昌等7个县(市、区)与珠三角地区共建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也已全面铺开。此外,电子、汽车、玩具和旅游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
调整产业结构催生龙头企业
彭为国说,产业结构调整是近几年韶关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韶关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总体上规模偏小、偏散、产业链短,同一区域企业产品关联度不高,因此,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是韶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通过优化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改变过去重工业过重的产业结构,构建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林业、药材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一产业;发挥工业园区和产业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冶金、电力、烟草、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培育医药、玩具、五金等第二大产业;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汽车、装备、医药等产业对接,培育汽车零配件工业,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新兴第三产业。目前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逐步形成了集群化的发展格局。
“一是这些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已经具有一定实力;二是这些产业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好,对当地甚至周边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彭为国说。利用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实施“名牌工程”,在各行业重点扶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并依托这些优势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和外向发展意识来带动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韶钢、韶能、东阳光、佰易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钢铁、医药、电力、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突破。例如,在韶铸、韶瑞、液压件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了建筑机械、发配电、液压油缸等机械铸造相关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事实证明,龙头企业所具有的强大集聚效应,催生出了无限的经济活力。
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经济竞争力
作为一个工业强市,近几年韶关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4.4%。谈及“秘诀”,彭为国说,这得益于几年来产业平台的建设,目前共有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413家,形成了冶金、电力、机械、煤炭、建材、纺织、化工、轻工、食品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7.2%,强有力地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也尽显特色优势,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的特点。形成了钢铁冶金、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集群,轻工、纺织、石化、电力、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和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按照规划,“十一五”将着力培育金属、机械、制药、玩具、化工、金属制品、建材、竹木制品、汽车、IT配套产业等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优化冶金、钢铁、电力、机械等行业,加大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
彭为国认为,打造“实力韶关”关键在工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近几年韶关外向型经济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粤北工业开发区、沐溪工业园、乳源民族工业开发区等重点外资企业工业园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外商及港澳台企业7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7.6%。下一步还将着重做好承接珠江三角洲一批优势产业向韶关转移工作,加快包括始兴、仁化等7个产业转移园建设。力争每个县建成至少一个产业转移工业园。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实现660亿元的工业产值,相当目前韶关工业产值的两倍。未来几年内,还将逐步形成沿京珠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工业生产基地、科技开发园区、电力工业基地等工业、物流园区。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说“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的确,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危机日趋显现的今天,节制...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