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日本的空调、彩电、手机、热水器战略退出中国市场,中国相关的家电企业无不“欢欣鼓舞”。可实际上,在知识产权领域最核心的发明专利上,中国企业被日本企业远远甩在了后头。
事实上,中国家电企业一直在和跨国公司较量。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攻略已进入第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合资:合资潮风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因为对国情不了解,加之一些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较低,便选择中国著名企业合资,通过合资的方式分摊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降低风险。
第二种是合资变独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对市场有了了解,加上合资双方目标、文化的不同而发生诸多矛盾,跨国公司多转为独资经营。
第三种是软价值竞争: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运营秩序环境和国际接轨,外资企业“受惠条件”降低,跨国公司在中国“低成本制造”优势也不明显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以“价格战”血拼出来的制造规模也让跨国公司在中国“不玩了”,便开展了软价值竞争,我称之为“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是一种以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综合在一起进行商业运营的经营模式,是一种以品牌文化为底蕴,以新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经营创意为后盾,建立技术专利、技术标准、材料标准,用出售、转让、租赁、授权等方式实行盈利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国家层面的竞争与盈利方式,如在英国,单以文化创意为后盾的“知识产权运营”产业的GDP超过了7%,而法国、美国、英国的各种创意机构近两年纷纷落户中国。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第三种攻略模式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用“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不注重产品实物制造层面的竞争,而在企业经营软价值上开展竞争。
中日企业技术比拼的差距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上给中国企业造成新的压力,也给中国家电企业提出新的预警,那就是应该重视“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方面的软价值竞争。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说“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的确,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危机日趋显现的今天,节制...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