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经过战略管理培训,才逐步有了战略管理的意识,并开始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但是,由于对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艺术了解不多、领会不深,因而产生了许多误区,致使不少企业名义上在搞战略管理,实际上却陷入了许多误区,结果仍然导致企业失败。所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澄清这些误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和紧迫。长期以来,笔者一直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工作,现就经常看到的十大误区谈点浅见。
一、没有定位盲目跟风
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指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的有利的定位,它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这些运营活动必须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状况设计出来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只适用于本企业,其他的企业难以模仿。”他强调:“企业主管必须考虑到定位问题,必须要明白‘你在和谁竞争?’如果你真的有战略的话,那么答案就是:‘没有任何竞争者!’因为你在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著名战略咨询大师杰克·特劳特也指出:“我给出的战略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他强调:“定位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如何让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
但是,我国有不少企业,既像一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又像一根“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他们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要么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就算哪;要么是抱着个“水葫芦”,随着潮流飘荡,飘到哪就算哪。特别是看到别人经营某项产品或业务有利可图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毫不思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造成同类产品或业务急剧增长,生产能力严重供大于求,于是商家之间就展开恶性竞争,疯狂打广告战、价格战,结果导致两败俱伤,甚至造成全行业亏损,同归于尽,进而使整个产品和产业被市场淘汰。
VCD产品的迅速消亡史就是典型的一例。20世纪90年代,当VCD产品在发达国家已退出产业舞台之时,我国个别企业(如爱多)开发了这一产品,跟着迅速引起大批企业一轰而上,很快导致产品严重供大于求,企业之间大打广告战、价格战,由此还受到了朱基总理的点名批评,国外专家也戏言“中国的VCD企业都在作垂死挣扎!”几年之后,VCD便进入了坟墓。类似这些实例举不胜举。
二、缺乏专注盲目多元
成功学的奠基者、第一代宗师、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根据他自己和众多成功者的经验明确地指出:“成功的奥妙在于你将所有精力、所有思想以及所有资金集中投入到你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中去。”当然,所谓“一件事情”并非机械地指“一种产品”,而是指一项事业。
成功学的集大成者、第二代宗师拿破仑·希尔也说:“没有专注,就没有成功。成功是需要完全投入的,只有完全投入你真正喜欢的行业,才有成功的一天。要集中精力在能获得最大回报的事情上;别浪费时间在对成功无益的事情上。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不要让你的思维滑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成功的人都会一次专注于一件事情,而不会把注意力分散,结果样样都懂,样样不精。”
但是,我国有不少企业,只要搞成一个产品,企业稍微有点规模,要么是受到“新的投资机会的诱惑”,或者是惧怕产业内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者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进世界500强”,往往缺乏专一和专注精神,进而移情别恋、见异思迁,盲目搞所谓的“多元化”。结果,不但多元化的新业遭到失败,而且也荒废了原来的主业,甚至使整个企业陷入危机。三九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九集团就在医药领域实行相关多元化,投资约50亿元,在泰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地设立海外公司,在全国设立10000家连锁店、承债式兼购劣质公司,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竖起“三九”广告牌,并提出“用15年进入世界500强”。
2000年后,又投资突破10亿元开始大规模的非相关多元化,包括酒店、餐饮、电影、杂志、啤酒、白酒、味精、电器、汽车组装、飞机租赁、印刷、外贸、港口、娱乐、网络、房地产、高尔夫等。同时,还设立“西部开发专项投资”,计划当年投资总额超过20亿元,用于西部各省区的投资:2001年投资超过30亿元,进入生物领域;赵新先绕着四川百丈湖走了一圈,就决定投资10亿元开发四川“百丈湖风景名胜区”等;2002年,竟在一片反对声中启动了计划总投资约43亿元的“三九大龙健康城工程”,拟建成亚洲最大的健康休闲文艺中心。
结果,企业的规模虽然迅速扩大,但企业的经营却陷入全面亏损。2003年,“三九系”整体银行债务被曝光高达98亿元,21家债权银行开始集中追讨;2004年债务高达107亿元,致使三九集团陷入全面危机。
三、只看机会不虑风险
机会与风险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任何一项投资,既存在有获胜的机会,也孕育着失败的风险。所以,企业在作重大的战略决策之前,必须要进行机会与风险分析。既要看到获胜的机会,也要警惕潜伏的风险,并要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措施。
但是,我国有不少企业经营者缺乏机会与风险分析的意识和知识,在作重大的投资决策时,只看机会,不虑风险,喜欢走“东施效颦”的“捷径”。当看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的投资获得成功时,便盲目跟进。尤其是在企业进入新产业的问题上,不做深入分析,缺乏独立判断,热衷于“人云亦云、紧跟大势”,致使许多行业投资过剩,投入的企业陷入困境。我国的家电等行业就吃过这个苦头,近几年新发展的氨纶行业又重蹈覆辙。
氨纶几年前在我国还是个朝阳产业,现今却陷入内忧外患、进退维谷的境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投资氨纶的经营者只看机会,不虑风险,盲目跟风,重复投资。1989年投资氨纶的企业全国只有1家;2001年便增加到12家,总产能达2.51万吨/年;2003—2004年,又新上了39家,新增产能15万吨/年。目前全国共有60多家,产能达到19万吨/年,而全国的总需求量仅10.6万吨/年,加上进口与走私,严重供大于求。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一边是成本大幅攀升,一边是价格持续下降,这些企业均遭受到双重挤压,已经处于亏损边缘。现今这些企业的老总纷纷叹息:悔不该错投了氨纶!
与此同时,美国的杜邦公司却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他们全面分析了全球氨纶产业的市场形势,看清了氨纶业必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趋势,为了防范风险,一年前就将自己的氨纶实业及时出售,而且卖了个好价钱,结果全身而退,规避了风险。
四、不顾条件超速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经涌现了一大批超速发展的企业,如广东太阳神、珠海巨人、沈阳飞龙、山东三珠、山东秦池、郑州亚西亚等。这些公司从起步到成为行业龙头,一般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如:山东三株1994年8月成立,到1996年销售额已达到了80亿元,在全国所有大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山东秦池1993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企业,到1996年销售收入已达到9.8亿元,其品牌闻名全国。新疆德龙1991年注册,十几年之后,便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家下属企业、控股5家上市公司、控制和关联20家金融机构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然而,这些超速发展的企业却并没有延续辉煌。其原因并不在超速发展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头脑发热、急功近利,不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出发,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的组织、资源、人才和能力等没有同步提升,致使企业的各种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远远跟不上企业的超速发展。同时,企业的超速发展也造成企业资源的分散,削弱了自己发展立家的主业,最终导致企业的彻底衰败。
五、品牌缺失玩空手道
所谓“品牌缺失,玩空手道”,就是不抓品牌经营,专搞“空手套白狼”的所谓“资本运营”。如:格林柯尔抓住了“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时机,首先运用自有资金收购了业绩不佳的科龙电器;然后,利用科龙电器日常经营中产生的巨大现金流(在账上平均10亿元左右),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手法(其中很多是违规的),先后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阳轴承,以完成其宏伟的冰箱产业整合和汽车产业整合计划。其实,格林柯尔真正用于收购和投资的资金只有9亿元左右,却控制了136亿元的资产,这不得不令人惊愕。过于迷恋资本运作的格林柯尔,最终倒塌于资金链断裂,顾雏军本人也因违规被捕。
这种不抓品牌经营,急功近利,盲目乐观和自信,专搞“空手套白狼”的所谓“资本运营”,在新疆德龙身上也体现得很突出。德龙企图在短时间内对世界番茄加工业、中国汽车业、世界电动工具业的快速整合,使得德龙在资本市场上走得太快、太冒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利用自己控制的20家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巨额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产业整合。这种“短融长投”模式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极大的风险,一旦遇到紧缩银根和金融调控时,就更是难逃劫难。
六、恶性竞争打价格战
2004年6月18日,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2004年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上说:“不要把竞争仅仅看作是争夺行业的第一名,完美的竞争战略是创造出企业的独特性———让它在这一行业内无法被复制。”针对我国家电等行业的疯狂价格战,他说:“这不是竞争的最佳方法。在我看来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其实竞争并不是要成为最佳,而在于你要具有独特性。从战略角度来说竞争是有多方面的,作为一个企业,你不是要找出惟一的灵丹妙药,而是要寻找一种适合你的方法,使你做到在业界与众不同,如果公司能以这种方式来考虑的话,那么你所面临的竞争将不是破坏性的竞争,这种竞争也不会带来价格的恶意下降。不要把竞争看作是争夺第一的竞争,而是通过竞争变得与众不同,更独特。”
但是,在我国,由于许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总是盲目跟风,一轰而上,于是很快造成一个行业的同质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再加上盲目追求做大、做强,争当第一,于是企业之间就展开疯狂的广告战、价格战,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全行业亏损。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家电行业,其它行业也普遍存在。
七、只管决策不抓管理
抓好管理是搞好企业的永恒课题。战略决策固然重要,但决策之后若不实施、不执行、管理工作不落实,再好的决策也会失败。如:三九集团由于一直奉行“一个人说了算”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到后期连赵新先自己都不清楚到底下属有多少公司、有多少钱,各个公司经营情况如何。山东三株发展到鼎盛时期,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个人管、各分支机构对总部大量造假的怪现象。沈阳飞龙在财务上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使得占用、挪用和私分公司货款的现象比比皆是。更让人惊愕的是,山东秦池第二次夺得标王的中标金额3.212118亿元居然源于其厂长姬长空的手机号码,而不是科学严谨的测算和评估结果。
世界著名战略管理专家亨利·明茨伯格说得好:“战略家的绝大多数时间不应该花费在制定战略上,而应该花费在实施既定战略上。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再好的战略也注定要失败。”
八、埋头执行忽视调控
常言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不管在制定时多么认真,都很难做到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失误和客观情况的变化等原因,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不相吻合的状况。因此,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控,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那种埋头执行、忽视调控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轻骑王国自己打倒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20世纪80年代,济南轻骑集团年产摩托车达3万辆,名列摩托车行业的前列,真可谓鹤立鸡群、业绩辉煌。于是,在1993年,他们制定了一个“1994—2005年发展战略”,谋求获得更大的发展。遗憾的是,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他们背离主业,盲目并购,仅1997—1998年两年时间,就迅速跨行业并购了汽车修理、发动机、房地产、医药等近百家亏损企业,结果背离主业,过分多元,管理失控,导致企业巨额亏损。2000年亏损达2.27亿元,被列入“ST”企业;2003年4月25日,巨额亏损竟达34亿元,于是4月28日被暂停交易,淘汰出局。更可悲的是,他们还把这种错误做法当作经验,美名为“四两拨千斤”广泛宣传。
九、只想发展不愿撤退
“发展”和“撤退”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战略,但二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性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别。应该发展而不大胆发展显然是错误的(即右倾错误),应该撤退而不坚决撤退也是不明智的(即左倾错误)。
一般来说,企业都乐意实施“发展”战略。因为“发展是个硬道理”,发展可以创造效益;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明智的“撤退”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同样可以创造效益,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由于上级领导(国有企业)和股东过分强调“发展”和“政绩”,因而助涨了企业决策者“只想发展,不愿撤退”的错误倾向。实际上,实施“撤退”战略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它要求决策者必须头脑清醒,有责任心、使命感、巨大的魄力和勇气,如美国的艾可卡、中国的柳传志都是敢于实施“撤退”战略的典范。
十、只顾赚钱不顾环境
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少企业只管自己赚钱,却忽视保护环境。其主要表现:
首先,不顾社会人文环境。如偷税漏税、侵害员工利益、欺骗顾客、打压供应商和经销商、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等。
其次,不顾自然生态环境。如乱采乱伐、破坏植被、浪费资源、污染水源和空气、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成灾等。
所有这些,不但与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企业自己也会被环境所淘汰。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和谐企业。而要建立和谐企业,就必须做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正如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大师杰克·特劳特所说:“我早年任职于通用电气公司,之后接触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成百上千个企业,因此有幸了解商业成功的关键。我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成功并非源自合适的人员、正确的态度、恰当的工具、适当的模型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但必须要加上正确方向的引导。我认为,成功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战略。”
原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说:“正确而富有艺术性的战略设计是联想集团制胜的法宝。制定战略、执行战略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战略不失误,是对壮大起来的中国企业的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
当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让一些以其为题材的广告大大沾光,这也让人想起从前比附“阿波罗”的一些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