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顺大桥是珠三角“广(州)佛(山)江(门)快速通道”的重点工程,全长2257米,主跨700米,被誉为“广东第一跨斜拉桥”。
一个大型的桥梁工程离不开庞大的施工队伍,浩繁的建设环节。江顺大桥在将要竣工的同时,还交出了一份让地方政府和业内同行敬佩的环保答卷——他们在西江干流上建设大桥,却没有给西江增添一点点的污染。
江顺大桥桥址上下游,各有一个大型取水站,这里为广州市、佛山市和澳门提供生活用水。在长达42个月的工期里,如何尽量减少施工对水和环境的污染,是对建设者的巨大挑战。
中铁港航局从进场之日起,就把环境友好作为头等大事。大桥主塔分列西江左右,共有56根直径达3米的钻孔桩。桩孔施工从河床算起,每根平均深度90米,钻孔取出的土石方1000立方米。56根桩基就是5、6万立方米,又是在水面下施工,这么大的工程量,防堵泥浆污染江水谈何容易?项目部副经理孙军说,江顺大桥设计了与人不同的桩基外围钢护筒:它超出水面5-6米,确保钻孔时桩基内高速旋动的泥浆不会溢出来;项目部将以前建在江面施工平台上的泥浆池搬到了河岸上,再依托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把泥浆直接引入岸上的沉淀池,56根桩基取出的岩渣,就这样一滴不漏输送到了岸上。
江顺大桥主塔高达186米。现在塔身施工一般采用爬模技术,围在塔身四周的钢模板,随着浇筑高度的提升而自动爬升。以前浇注塔身时,现场建筑垃圾难以断绝。江顺大桥从细微之处入手,对爬模进行了全封闭处理,相当于把塔身施工中的建筑垃圾全部“兜了底”,硬是不让一丁点垃圾掉落西江水面。
江顺大桥着眼于保护水源,在国内第一次在钢箱梁里铺放了排水管道。桥面施工中产生的污水,进入不锈钢排水管引流到岸上集中处理;即便正式投入运营后,一旦桥面出现有毒有害物质或油料渗漏,也会汇入排水管而不可能直排江里了。
“在大江大河上建大桥,我们做到了环保零投诉!”大桥项目部胡建武说,坚守环境友好型施工,这是中铁港航局在江顺大桥的尝试与创新。在大桥施工期内,他们十分注重现场的环境保护,把“清洁施工”的理念贯穿到每个环节。他们在施工栈桥上设置垃圾桶,改变工人随手丢弃垃圾的习惯。这些举措虽然加大了建设成本,增加了施工难度,但通过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可以让工程达到更加理想的质量。江顺大桥采用16台国内先进的动力头钻机,再配以超声波成孔检测仪,全程监测施工情况,有效保证了钻孔不偏孔、不扩孔,水面下的56个桩基全部为Ⅰ类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