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政要演讲中出现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经济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把钥匙,是解决各种各样矛盾的利剑。它的核心内涵在于创造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当经济发展达到小康,向富裕迈进之时,如不创新,还是依靠引进、再引进,势必像当年阿根廷和加纳等国一样掉落发展陷阱,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创新的作用和意义是伟大而深远的。然而,在这个国家提倡创新,人人都在嚷嚷创新的时代,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仍旧存在误区。要实现“创新”首先要懂“创新”,你懂“创新”吗?
首先,何为创新?
“创新”概念首先由美藉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1928年发表的文章“资本主义非稳定性”中提出。他认为创新是个过程。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于1951年将这过程分为两步:新思想的来源与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广泛应用的定义是由英国创新和技巧培训委员会,于2010提出:创新是新思想的成功应用,The successful exploitation of new ideas。定义虽然简单,但每个字都有深刻含意。“成功”指的是新思想经过设计,生产流程,变成产品,经商业营销,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被客户购买,取得利润,即创造了价值。也可看到市场在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创意≠创新,创新是将创意付诸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可以说:创意+商业价值=创新。
此外,创新的分类。从创新的技术维度来审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渐进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主要指对现有产品的持续改进,如 iPhone5, iPhone6……系列智能手机的推出,都是对原先产品的渐进性改造和局部“微创新”。
颠覆性创新或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如:电子管被晶体管取代等。
中国现在渐进型创新不少,颠覆性创新太少。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创新主体惧怕创新风险。不管企业有多强大,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结局仍旧难以预料。诺基亚的破产和微软衰落是很好的例子。 决定企业创新命运的是市场,即用户的需求。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企业乃至国家,都缺乏一种创新体系,无法为创新主体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支持。
八十年代中期, 日本经济科技飞速发展,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英国科技政策研究所SPRU首任所長弗里曼Freeman 经过对日本调研, 提出日本存在一个能够统筹各个创新要素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我国也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2) 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科学创新体系;
4)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
5)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6) 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这是一个纵向和横向结合的网络结构。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存在着来自各个利益群体的推动和阻碍,亟需创新体制机机制来化解各个矛盾,平衡各方利益。这里既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也包括科技和教育等体制机制的创新, 所以, 体制机制创新最重要和紧迫。只有先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然而,明白了创新的概念还不够,作为创新主体之一的企业,应当如何进行有效创新?2014企业创新成功案例分享研讨会研讨会将于10月15日 (星期三) 上午九点十五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举行,研讨会将主旨在聚焦高科技行业,通过探讨“真正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最新的做法以及成功案例,积极正面地对决中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创新问题!相信会为企业在“如何创新”这一问题上带来解答。(文/韩玉华)
详情可咨询组委会联系人金小姐:021-5295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