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8年前给媒体写专栏开始,每年都会收到一些“名人录”的入选通知,或是文章入选某大型丛书的“用稿单”。还好本人清醒地知道:天上不会凭空掉下一顶“名人”的帽子,恰好又落在我头上,所以对这类的“好处”多年来都是一扔了之。
天上不会掉“名人”,天上自然也不会掉“名牌”。想来一些知名或不怎么知名的企业收到“名牌入围通知”的机会,要比我收到“名人入选通知”的机会还要多得多。但问题是,并非每家企业都会对这天上掉下来的“名牌”一笑而过,虽然那些信函里无一不暗示要得到这个“名牌”或上那个“榜”还得交上一笔不菲的银子。
这是一个格外浮躁的年代,彩票风行,赌风日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有了“速成版”:我们开始吃速食面,泡速溶咖啡,参加速配派对,学速成英语……我们还都梦想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小部分人,所以在时间面前,我们天天盼望着天赐神技,盼望着我们可以跑得跟“奴隶昆伦”一样快,却忘记了烧一壶开水,如果不经过前99度的累积,就没有100度的沸腾。
创一个知名品牌,就像烧一壶开水。名牌需要口碑的累积,不要嫌慢,不要试图跳跃这个过程而直接取得结果。但偏偏不少企业就是想要一个结果却不愿经历过程。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自然,这是一个骗子的市场。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就拆穿了一个这样的骗局。打着“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旗号的两个机构开展的“中国驰名品牌”评选,被证实是场大骗局。在这个“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发布的所谓“中商协犤2006犦002号”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驰名品牌”的廉价:A档,0.8万元;B档,1.6万元;C档,2.8万元。也就是这种“天上掉名牌”的事,还真有企业信了,单在“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发布的“上榜企业”中,就有45家企业。至于具体有多少公司受骗,据说执法部门还在调查中。
不过要说那些“上榜企业”或荣获了“驰名品牌”的企业是“受骗者”,可能并不贴切。因为有些企业就是明知“驰名”是假,仍要花钱去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从头开始,从用户的口碑开始创一个名牌也太久,所以,要用钱来买时间,用钱来买“名牌速成”。可谓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样的骗局,看似你情我愿,像一个“无受害人的犯罪”。然而骗局就是骗局。不说这“协会”那“协会”仿冒或假借国家机关的大旗来做它的“虎皮”,本就直接损害了行政公信和国家声誉;也不说这“驰名”那“上榜”混淆了消费者的视线并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财产权等多项权利。就算是心甘情愿捧出银子来领取“名牌”的企业,也未尝不是受害者。
花钱买来的“名牌”,只是一张证书或是一个铜牌,也只能供“投资人”孤芳自赏。没有内在质量的保证,买来的“名牌”还是会遭遇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许买来的“名牌”借助于“铜牌”之身能糊弄一些消费者一次两次,却注定无法长期将“欺骗”进行到底。受到蒙骗的消费者在看清了“名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实质之后,这个“名牌”乃至它身后的企业都将遭受灾难性的离弃———消费者的口耳相传比起任何的传播形式都更易为人们所信任。
“名牌”是创出来的,不是买出来的。那些还在留恋着花钱“上榜”与“入选”的企业该醒悟了。还是把那寄望于“速成名牌”的心思放到“创立名牌”的过程中来吧。一分耕耘,自有一份收获。只要注重产品内在品质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加强管理做足营销,“名牌”当会“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