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独特视角演绎民族大义

企业报道  2014-09-29 11:53:40 阅读:

  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创作演出情况

  一、创作演出情况。

  《古城女人》以抗日题材为背景,描写了1937年山东一座古城内,织锦店女店主陶贞兰一家人面对日寇的暴行,从最初害怕到舍命抗争,完成了一件旁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映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本能,演绎了一段大义、大情,大悲、大爱的感人故事。该剧首次把视角对准抗战背景下的一位普通中国女人,通过其思想历程的变化,揭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抗战必胜这一深刻主题。

  该剧由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山东梆子保护传承中心(剧团)排练演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为隶属于市文广新局的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三个传承保护中心(剧团),现有在编人员109人,聘用制演职员42人,跟团学员21人;其中国家二级以上演(奏)员37人,是当地技术力量最强的地方戏曲表演(传承)机构。2004年9月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山东汉子》获得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提名奖。

  2010年5月,菏泽市文广新局按照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十艺节”在山东举办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精品创作,先后策划创作剧本5个,征集剧本21个。《古城女人》以其主题鲜明、角度新颖,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强的特点,在征集的众多剧本中脱颖而出。2010年12月,《古城女人》剧本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打造的60台剧目之一。之后,我们并没有急于进场排练,而是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召开剧本研讨会,多方征求意见,对剧本进行反复加工修改,历时近两年时间,期间几易其稿。

  2012年4月,经过论证,决定采用地方特色浓郁,音乐唱腔高亢质朴、奔放激昂的山东梆子来演绎《古城女人》。2012年5月,剧目下场排练。在二度创作中,坚持编剧推荐导演,导演推荐舞美、灯光等主创人员的路子,组成了一支团结高效、水平一流的主创团队。在此基础上,又打破院团一般由个别领导指派角色的做法,公开选拔演员。在公开剧本、公开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单位组织考核的模式,遴选确定角色人选,不看资历看实力,大胆启用了一批新人。在排练过程中,充分尊重导演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排练计划和实施步骤,并打破常规邀请专家观看“裸戏”。所谓“裸戏”就是剧目所有场次排练合成以后,在舞美和服装没有投入制作的情况下,最“原生态”的表演。这种形式对导演和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也最容易暴露二度创作方面的问题。通过看“裸戏”和召开专家座谈会,及时纠正了二度创作中的一些偏差,避免了舞美制作和人员精力方面的浪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10月,该剧参加山东省“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2013年10月,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等多个单项奖;主演祝风晨获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是十艺节80多台参赛剧目中荣获奖项最多的剧目之一。

  二、艺术特色

  《古城女人》主题立意深刻,叙事手法新颖,情节曲折感人,舞台呈现空灵大气,演员表演细腻流畅,山东梆子艺术特色浓郁。

  该剧以“小人物”为视角,从一个普通女人的思想、情感转变入手,诠释了大爱、大悲、大情和民族大义。剧中“小人物”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彰显民族气节,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骨气和不屈的精神实质,这些人的觉醒、转变与抗争,具有超越性的意义,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中烘托出伟大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揭示出推动历史前行的正义力量,这是爱国主义力量的集中体现。但该剧又不同于一般的红色题材,它着重突出一个普通中国女人的形象,揭示在抗战背景下,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看’抗战这段历史,会更加刻骨铭心,这是《古城女人》最夺人眼球的亮点。

  《古城女人》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引人入胜。该剧风格清新与沉重结合,通俗与雅致结合,突出了一个“情”字。剧中既彰显了女主人公陶贞兰等一群“小人物”爱国爱家的“大情怀”,也表达了她与账房先生、与女儿之间的“小情怀”。在着重刻画陶贞兰真实细腻情感世界的同时,力图贴近生活,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而使陶贞兰的人性刻画,更富有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剧中音乐在保留了山东梆子剧种高亢质朴、地方色彩浓厚的基础上,运用、吸收了鲁西南民间音乐及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经过处理将两者与主题音乐有机地结合、交融在一起,增强了抒情细腻的音乐色彩,提高丰富了该剧音乐的表现力,使得该剧的音乐形象富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风格。同时加上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尚新尚美,使整台戏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抒情,有很好的观赏性。

  三、社会反响

  自2012年9月立上舞台至今,该剧先后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演出15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每到一处,均受到热烈欢迎。省内外多家媒体争相采访报道。山东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予以充分报道,高度评价该剧讴歌了中华民族大仁大义、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剧目立上舞台以后,我们坚持边演边改,不断进行加工提升。通过加工修改,《古城女人》一剧立意更加深刻,故事更加感人,情节更加合理,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称赞该剧说:“《古城女人》是一部体现民族精神的戏,很有时代质感,反映了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民族群体的觉醒,这种民族精神在当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著名戏剧评论家王安奎对该剧也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以小人物入手这在以往舞台上是较少看到的,它突破了老故事、老题材、老人物、老手法,这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山东省吕剧院副院长孙杰观后感慨颇深:“作为观众我愿意看这部戏,作为导演我愿意导这部戏,作为演员我更想演这部戏。”

  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北倚黄河,文化底蕴丰厚,是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牡丹之都的美誉。戏曲艺术尤为繁荣,目前保留下来的剧种有8个,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弦子戏、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和豫剧;每个县区都有一到两个国有专业戏曲表演团体,民营剧团和群众自发形成的庄户剧团约700多个。菏泽因剧种多,剧团多,流派纷呈,素有中国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之称。戏曲之盛为中原之冠。

  近年来,为推动菏泽地方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大做强“戏曲之乡”品牌,我们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大力实施地方戏振兴工程的指示精神,精心谋划,扎实工作,不断加大艺术精品创作。这次我市打造的山东梆子大型现代戏《古城女人》能作为山东省山东梆子进北京的首场演出剧目,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对我市专业艺术创作工作的重视,必将为我市地方戏曲的振兴和对外宣传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更多专题
振兴东北·大连

要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加快...

解读屯留煤矿

在人类以强势固守完全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已成为一种习惯。大自然被严重透支了,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