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广西靖西牶小绣球舞动经济大旗

企业报道  2014-09-17 09:37:17 阅读:

  在绣球产业的带动下,靖西的壮锦、刺绣工艺也在迅速复苏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壮锦从业人员180多人,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生产的壮锦远销国内外

  近年,当记者走进广西靖西县旧州村时,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挂满绣球,村里随处都可以看见坐在屋檐下飞针走线赶制绣球的男女老少,原来在这里制售绣球已经取代了农业种植,成为了这个小山村的经济支柱。尤其在近几年,旧州村的绣球制作在飞速发展,全村300多户人家就有500多人在从事绣球的生产制作,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5万只,每户人家仅绣球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全村仅绣球一项的收入就高达300万元。现在绣球产品已经为广西靖西县农民打开了致富的道路。

  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县,是一个壮族高度集中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积淀了独特的文化资源,绣球、壮锦等手工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20年前的旧州街上,来客是不可能看到一个绣球的,因为作为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的绣球,都藏在年轻姑娘的闺房里,就是连家里人都难得一见。

  在靖西,绣球的首次“抛头露面”还得从日后被称为“绣球王”的朱祖线说起。1984年,年轻的朱祖线被选拔到广西南宁参加“三月三”歌节时,在临行前,他未出嫁的姨妈拿出亲手制作的绣球拴在朱祖线的腰带作为装饰。结果在歌节上,被一位美国友人看上,非要朱祖线出价把绣球卖给他,朱祖线就随便伸出3个手指,胆怯地晃了晃,意思是3元就行了,可是没有想到美国友人抽出了3张10美元的钞票塞到了朱祖线手上,把绣球换走。朱祖线对记者回忆说:“当时拿着那30美元,手心都在不断地冒汗,弄得我一个星期都没有睡好觉……”

  回到靖西后,朱祖线立志要做绣球生意,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县民族局的支持。可是一开始,经过改良的绣球销售并不乐观;但是一心要做绣球生意的朱祖线并没有放弃,1995年他设计制作了一个直径一米的大绣球,通过广西妇联推荐到北京参加比赛,并由此获得“绣球王”的称号。

  1997年,借着香港回归,绣球作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产品,需求量大增。朱祖线开始教村民做绣球,使旧州村开始出现了家家户户做绣球的景象,一批批做绣球的好手也不断地涌现出来,良好经济效益也促使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到家乡,拿起针线学起做绣球。尤其是在近两年,随着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靖西绣球的从业人数、产量在不断地上升,绣球开始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同时,在绣球产业的带动下,靖西的壮锦、刺绣工艺也在迅速复苏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壮锦从业人员180多人,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生产的壮锦远销国内外。同时,靖西绣球的美名还引来了外地客商到靖西开设刺绣厂,给当地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一大部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绣球、刺绣、壮锦这些“无烟工业”推动着靖西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全国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在靖西旧州落户,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到原生态的壮族生活情态,看到绣球、壮锦等传统手工艺;靖西的壮族人在家门前展示的绣球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也成了家庭创收的手段;在这里,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得到了和谐统一。

更多专题
防患于汇率风险

绍兴是我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和纺织品集散地。近些年绍兴不断从西欧国家进口纺织设备资金达200多亿元,其...

为了江河的召唤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他对桥有着无限的热爱,上大学报的是桥梁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仍旧选择桥梁专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