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开展,企业在汇率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识薄弱和对于防范手段认识的缺乏已经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近日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汇率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疏忽,使绍兴纺织企业的2.37亿元巨资在国际市场上“打了水漂”。
绍兴是我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和纺织品集散地。近些年绍兴不断从西欧国家进口纺织设备资金达200多亿元,其中仅先进无梭织机就超过2.5万台,使绍兴仅用了5年时间就一举迈入世界纺织的先进行列。
从2002年初开始,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强势反弹,而美元趋跌。随之,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绍兴企业向他们购买纺织设备,终止使用美元支付的惯例,转为以欧元计价结算。由于绍兴的有关企业汇率风险意识不强,在外方同意延期付款的条件下,接受了以欧元结算的条件。为此,2002年下半年全市开立欧元信用证14.3241亿欧元,付汇8596万欧元;2003年1~5月开立欧元信用证4169万欧元,付汇3846万欧元。但是,2002年1~12月,欧元兑美元累计涨幅达26%;2003年1~5月,欧元兑美元的涨幅又在2002年底的基础上上升了14%。这意味着在上述时间段内,绍兴纺织企业白白多支付了2.37亿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企业加快进军国际市场,汇率问题时刻摆在企业的面前,如何防范汇率风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企业主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汇率风险问题,并通过招聘或培训专门人才,进行国际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价可能走势的分析,研究避免风险的手段,必要时支付一定代价向银行咨询部门进行咨询。
第二,选择合适的计价货币。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价较为稳定,并且基本上是采取盯住美元的做法,因此在计价货币的选择上应首选美元。因为无论美元汇价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如何变动,它和人民币的兑换价格是稳定的,即使有变动,也是十分微小的。其次,如果采用美元之外的货币计价,那么在出口时应尽量选择硬币(其汇价趋于上升),在进口时应尽量选择软币(其汇价趋于下降),以达到避免汇率风险的目的。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欧元从2002年后基本上保持一种强势货币的态势,对美元汇价不断攀升,此时作为进口方选择欧元计价的确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当然计价货币的选择不是由一方说了算,进出口双方要通过谈判来协商,选择的货币有可能会对一方的利益造成影响,谈判往往会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手段,比如双方提出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各占一半,使得利益风险双方共担,或者可以通过协商商品价格来协调利益,在合同中事先写好相应的条款,如果在交割时由于汇率变动给一方造成损失,另一方在商品价格上应给予一定的减让。
第三,利用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规避汇价风险。自2003年4月1日起,除了中国银行早在90年代末经批准推出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后,工行、建行等也相继被批准从事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远期结售汇业务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远期结售汇业务提供了规避外汇风险、锁定汇率成本的功能。通过办理该项业务,境内机构可在涉及外汇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国际结算等经营活动中实现避险保值的目的。该项业务的推出,对广大的进出口企业来说是个福音。这又为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广泛,不仅可以完全覆盖经常项目下所有项目的远期汇率风险,同时还包括:偿还银行自身境内外汇贷款、偿还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境外贷款等多种资本和金融目项下的贷款项目,因此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需求。另外期限也较为灵活,最长为一年,最短可以是一周。涉及的货币有美元、港币、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而且还包括澳元、英镑、瑞士法郎等近十种可自由兑换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