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彦忠
曲彦忠,别署三风堂主,男,河北围场人,1973年10月出生,北京卫戍区某部少校。现为爱晚情北京国际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结字取法二王,作品平和儒雅。先后入展第十五届北京书法精品展、第二届全国篆书展、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第七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等。代表作品:小楷《心经》《道德经》、《金刚经》。
军旅二十载 醉墨三风堂
——我看曲彦忠书法
作为战友,工作上与曲兄有多年的合作,生活中也有深入交住。曲兄擅书,字如其人。以我的观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静而不躁。见字如见人,心静如水,少有躁气,仿佛一池静静的湖水,让紧张心情立即放松下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坐下来沉下去实属不易,作为部队基层一线带兵人,整日里摸爬滚打而能动中取静更是难能可贵。别人唱歌、看电视、打篮球,他却能旁若无人地打谱下围棋,或是写字看古帖,其心静可知。二是雅而不俗。他的字就像他的人,有儒雅之气,这与他好读书有关。唐诗宋词古文对联,信手捻来,深入其中,乐不知返。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有关军营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也屡见报端。“写群众看得懂的字,做基层用得上的人”是他的原则,就书法而言,目标定位于“雅俗共赏”,倘不能兼得,取“雅”而去“俗”也。三是巧而不雕。字里字外我们不难看出其精心构思与巧妙布置,但却看不出雕琢痕迹,这很难得。“巧”来自对书法美的独到追求和精确把握,随手写出来而不是故意做出来,这种自然与淡然,与他做人的风格一脉相承。他总是先做而后说,有的做了也不说,总之做的比说的好。连续四年利用周末时间,义务为部队培训了书画板报文化骨干400多名,经验在全师推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这也是我们合作最愉快的日子,我也从中获益颇多。)
总结学书历程,可用其斋号“三风堂”来概括。归纳为三个过程:首先是苦苦追寻“古人风尚”。这是他一直在做的“日课”。然而“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究竟字里行间体现古人的何种“风尚”?这需要自己较高的审美作统帅,有取有舍。楷书入手,初学颜柳,用笔上寻找严谨的唐人法度;而后深入钟繇、王宠,得厚重朴茂之势。行草学二王,《圣教》、《兰亭》中寻晋人散淡韵味,融入苏米意趣。后学北碑与汉隶,尤爱《张猛龙》与《张迁》,猎朴拙雄浑之气。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每日不辍,扎扎实实苦苦追寻古人法度,“古人风尚”得以展现。第二阶段是紧紧跟随“时代风貌”。经常参观大型书画展览,参加书法培训班,不失时机地拜访书法名家,长期积累当代书画名人讲座的书籍和光盘。启功、欧阳中石、张荣庆、苗培红、陈木香、孙晓云、张继、李啸、龙开胜、倪进祥等等名家书法均有涉猎,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现代书风时代审美在其笔下亦有自然流露。最后是慢慢形成“个人风格”。个人风格的形成,有雅俗高下之分,与个人的审美标准有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眼高手低是正常阶段,提高眼界是前提。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瞄准时代,这样的个人风格才有高的格调。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形成了以二王为宗,平正瘦硬清新俊健为特点的个人风格,近年多次参加军内外大赛,均有不错成绩,能得到专家评委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黑白天地阔,迷彩亦荣光。军旅二十载,醉墨三风堂。曲兄坚定地走在书法的路上,虽满身疲惫仍一路前行并乐在其中。
秦海庆/文
(作者系《中国档案报》记者编辑)
草书《王维诗》
行书《苏轼诗一首》
行书扇面《唐诗一首》
行书团扇
楷书《心经》
曲楷书王维诗五首
在制造业,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是企业制造信息之源,也是指导生产、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这些文件一方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对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