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了10年的学,都是语文老师讲作文。前两天听逻辑专家讲了3个小时的作文。该专家说作文就是三部分:破题、结构和论证。立意决定了作文的层次和最高分;结构就是三部分,有三种形式,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对比方式,写成总分反结构;再有就是从不同角度写,比如写政治、军事,再类比转到日常生活的模式。论证就是准备三五十个例子,感觉哪个例子合适就加上,尽量往企业管理方向靠,一个论证加一个100多字的例子。这样就是一篇合格的作文骨架了。
老师把讲授重点放在作文的立意上。立意一般反映在标题上。标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典的,猛一看,谁也看不明白,等看完作文回头一看,嗯,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是普通的,怎么想的就是怎么说,比较平实。老师给了我们10个小短文,要求根据其内容讨论引申性议论文的破题和立意。
例一: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拉绳实验”:把被测试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这个结果对于如何挖掘人的潜力、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学员们给出的作文题目分别是:1、减员增效。2、增员减效。3、1+1小于2。4、三个和尚没水吃。5、分力与合力。6、人多未必力量大。(我当时给出的题目是: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例二:三个旅行者同住进一个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带把雨伞。当大雨来临时,他因有大伞而大胆冒雨前行,结果淋得浑身是水。另一个拿了跟拐杖。在大雨来临时,他找到能躲雨的地方,没有淋湿;但他仗着有拐杖,当走在泥泞的路上时,因不小心,结果跌伤了。第三个什么也没带,当大雨来临时,他躲着走;当路不好时,他细心走,结果没有淋湿,也没跌伤。
学员们给出的作文题分别是:1、论优势与劣势的转换。2、依赖与自立。3、自食其力。4、穷则变变则通。5、自助者天助之。6、形势决定策略。7、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8、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9、满招损谦受益。(但是我给出的题目是:资源与利用)
其他7个例子也非常好。
练习之余,我感慨颇深:个人的成长就是在写一篇作文,做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人的生活高度。
一、我写作文的破题打不开,也能感觉到个人思想上的局限性已经非常明显了。我对10个小短文都给出了自己的标题,我的思路进入了这样一个模式:基于我14年的工作经验,立一个贴近工作内容的标题,便于在作文过程中引用我熟悉的题材和语言方式。这样形成了一对矛盾:好的一面是,题材熟悉,便于组织完成;不利的一面是,标题生涩,范围窄,立意抽象,普适性不够。作文是给大家看的,不是工作报告,作文就得是作文的路数,所以在大课上,我的经验优势不但不是优势,局限性表达的已经很明显了。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各项工作已经熟悉了,这种思想局限暴露不明显,但如果做以前不熟悉的、没做过的工作,就会显现出来,不利于开拓进去了。就像农民,在家种地,熟门熟路,一进城,就找不着北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二、立意表达个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课堂上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标题,体现了平等与尊重,但是,我对说出贴切标题的学员还是充满了崇敬。人跟人的差距决定了这个社会结构中人的分布,决定了公司和组织中人的位置,有德者、仁者、智者、有才的人、庸才和闲杂人等就各居其位了,你属于哪种者或才,不仅是你在做什么或做得如何,更根本的东西是你怎么想的和怎么说的,就是个人立意和立意高度差异了。当然,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上觉得自己是最对的,用个人的标准去评判其他的人或事物。
三、个人需要提高思想水平。知耻近乎勇,有勇还得有谋,该考虑一下我该怎么提高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得把小铃铛摘下来,然后放思想的野马归山。当然,马还是会吃马爱吃的东西,但比在圈里吃得更自然,更符合本性。当然,多好的草地上都有瘦马,要严格要求自己,向最好的马看齐。
普通的作文好写,写完就没事了;人生的作文要一直持续下去,需要常写常改,追求更完美。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在其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到过大规模定制生产。短短几...
在中国服装界,新郎·希努尔像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脱颖而出。短短10余年中,一个年轻的企业何以能够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