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因地域差异中秋节的别称繁多、寓意丰富,然而基本是围绕丰收、团圆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传统的中秋节以诸如“燃灯”、“拜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等众多的形式来庆祝丰收团圆,但是现在的中秋节却显得越发单薄了,人们甚至要忧心这天该怎么过,也许就是回家吃个饭,互送几盒月饼。显然这样单调的中秋节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国人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无法担起传承中国数千年优秀文明的重担。
步入21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追捧的热词,2005年韩国成功抢注端午节更是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一时间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节日的呼声此起彼伏。党的十八大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任务,纳入 “十二五规划”,然而时至今日,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区不少,但真正能做出精品,实现文化产品输出的却是凤毛麟角。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展示一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优秀文化通过创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不失文化底蕴,又能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方式,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创意产品得益于其小而精,在活跃市场经济、增加就业、丰富文化外延等方面起着无以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亟待发展,相比之下,而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做得就可圈可点了。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内容的故事力、科技的创新力、创意的领导力。台湾在做文化创意方面非常注重结合某一地域的当地文化习俗,挖掘内容的故事性,同时努力将它与现代科技嫁接,在创意独树一帜,但能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台湾的文创产品可以说是更加善于捉摸人们的喜好,更加懂得如何推销自己。
图为“拇指姑娘”系列产品中的办公用品
近年来国内一波又一波地经受着“韩流”、“日流”的侵袭,台湾风的洗礼,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国人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之高。近来台湾美食、台湾文创产品在国内大行其道,我们也许可以抱着一种了解、学习的心态去看看到底为什么别人做的东西比我们精,从离我们最近的人身上学到我们目前急需的,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任务十分沉重,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是现在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古语有云“它山之石可以攻错”,借鉴台湾和友邻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少走弯路,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在其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到过大规模定制生产。短短几...
在中国服装界,新郎·希努尔像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脱颖而出。短短10余年中,一个年轻的企业何以能够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