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持股人需要鞭策

企业报道  2014-08-28 17:01:34 阅读:

  职工持股的热闹劲儿过后,很多职工渐渐忘记了他们手中股票的意义,特别是当他们得到的红利远远超过当初入股的本金时,有些职工觉得拿出去的钱早收回来了,对企业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山东四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优化之道

  山东四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企业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改制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出现了新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即:内部产权和具体出资人不到位,激励和约束机制弱化,职工仍有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职工持股使职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企业资本,真正站到了主人翁的地位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迅速发展,轰动效应过后,职工便“习以为常”,特别是改制后的几年公司分红率一直比较高,股东分得的红利已是当初入股本金的几倍,有些职工觉得个人拿出去的那点儿钱早分回来了,对企业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三是改制时,虽然注意了按层次募集股本,但总体上股权结构还是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在资金问题上,中小企业单靠银行贷款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找到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实施了以股权改革为重点的市场化管理,通过扩大股本发行量,促使股权流转的方式,让股权流向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者和优秀员工,进一步调整股权结构,以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再将压力变为动力,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这一管理方式使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既要出资,又要承担企业的债务,否则他们将无法获得企业的产权和股权。

  “四扩一调”的股权改革

  公司于1997年7月进行了“四扩一调”的改革。

  1.量化新增资产扩股

  改制后,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不断增加。新增资产若不及时量化扩股,随着企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势必形成很多共有股或集体股。这些资产看似人人有份, 但谁也看不到, 摸不着,谁也不关心,使资产越来越不好分割和量化, 最终将导致内部产权不清。因此,公司根据企业年初帐面待分配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数额,按原始股及历年扩股的总股本额分段计算出股本增值率,量化到职工个人名下。这样,量化新增资产扩股710万元,占扩股本总额的48.6%。通过量化新增资产扩股,明晰了内部产权,增加了职工压力,并使职工尝到把企业搞好了个人的股本既能分红、又能增值的甜头。

  2.转嫁企业银行贷款扩股

  改制后,企业的债权债务应该由拥有股权的内部职工共同承担,但实际情况是职工感受不到企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压力。为此,在坚持自愿和不改变企业与银行借贷关系的前提下,公司把企业的银行贷款分解划转到职工个人名下,作为个人股本,可以根据实现利润情况分红,同时也要付息和还款,这种做法就是“债务变股权”。参与贷款扩股的人员,必须具备在3年内还本付息的能力,并由个人出具贷款申请及担保抵押手续,签订贷款和还本付息协议。转嫁银行贷款扩股的原则是,以原股本增值后的股本额和新增现金扩股额为个人担保基数按比例配置贷款股。银行贷款转股给个人后,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不变。这样,使企业向银行贷款的530万元,全部转嫁为职工的股本,占新扩股本总额的36.3%。

  转嫁企业银行贷款扩股解决的问题是,变企业负债为全体员工负债,增强了员工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压力感,加快了还贷步伐,使企业尽快地消化了债务,结果,只用一年时间530万元贷款的本息全部还清。

  3.职工现金投入扩股

  这是与银行贷款转股配套的一种扩股形式,两种扩股联运实施。原则是:每扩一股,公司“两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付现金10%,配贷款股90%;中层管理人员付现金20%,配贷款股80%;生产骨干和优秀员工付现金30%,配贷款股70% , 在此基础上多交现金者不限。另外,对新增人员进行了现金扩股,共募集现金股本174万元,占总扩股额的15.1%。职工现金投入扩股解决的问题是,利用现金投入扩股,把职工个人的消费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基金。

  4.吸收社会法人资金扩股

  为了与原材料供货厂家密切联系,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公司吸收了几家原材料供应厂家入股,共吸收股金46万元。吸收社会法人资金扩股解决的问题是,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渠道,促进了内部组织形式的升级,由单纯的股份合作制,开始向股份制转化。

  5.调整内部股权结构

  通过以上4种形式新扩大股本1460万元,是原股本180万元的8.1倍,企业股本总额达到1640万元。企业股权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公司当时365名股东共持股本1640万元,38名优秀员工所持股本达915万元,占总股本额的55.8%。公司7名董事会成员所持股本311.6万元, 占总额的19%,其中公司法人代表所持股本达到138万元,占8.4%,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股权平均设置模式,拉开了经营者与一般股东的差距,用产权纽带和利益机制把经营者、股东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使企业产权进一步明晰,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1999年4月,公司又进行了第三次股权改革,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调整持股比例,让少数人持大股。在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采用现金投入的办法,竞争公司前18名大股东。通过竞争的18名大股东新投股金316万元,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55.52%。董事会占33.6%,董事长占11.38%。18名大股东当中,最大持股者达到260万元,最少的也有28万元。使企业产权进一步人格化,加快了市场化的进程。

  “负债配股”的股权改革

  随着公司股本的不断扩大,分红利使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如果采取不分红的消极办法,就会挫伤股东入股的积极性。“负债配股”就是把公司今后几年年终应分配的红利提前转化为股东的债务股,然后用每年应分的红利和每月10%的工资收入偿还负债股的本息。目的就是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尽快把企业做强,把股东培育大,加大股东的风险和压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一次负债配股的股本达1608万元,现金投入105万元, 使股本总额扩大到4232万元,其中15名控股的大股东持股2352万元,占总股本的55.6%,董事会占45%, 董事长占24%。在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为企业筹集了发展资金,并减轻了企业分红的压力。

  一步到位的股权改革

  从扩股的额度看,股本扩大后,使企业的自身实力大大增强;从股金的构成看,红利、现金、贷款、负债等同是扩股,股本结构趋向多样化;从资金的来源看,许多人通过各种关系筹措股金,间接地吸纳了部分社会资金,股金来源趋于社会化。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消化了企业的债务,化解了企业的风险,使企业成为实质上的无贷款企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积累。近几年投入的6000多万元技改资金,全部是企业自有资金。

  随着《公司法》的出台并实施,原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已不符合要求,甚至严重地制约了公司以后的发展。为此,公司自2001年12月开始,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将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整体变更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做法是: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将公司的股权全部集中到公司内部45名自然人手中,再由45名自然人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6个月的运作,2002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山东四达工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册资本6156万元,全部由45名股东所有。

更多专题
凤凰山头话“长江”

在四川达州有一个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长江是一个仅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自己建造和经营着...

保温杯行业的“领航人”

职业经理人如今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正反面都有,对他们的功过也褒贬不一。浙江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