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工作以外,我愿意和企业家们打交道的重要原因是我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说实话,几乎每个企业家身上都有让我佩服的地方,但是能够让我如此感动的企业家,苗黄胜还是第一个。
苗黄胜救活了“得了癌症”、“神仙也没辙”的沈车以后,有人出价100万元,要把苗黄胜从沈车挖走。100万元对于苗黄胜的确不是个小数目,苗黄胜也不是不缺这笔钱,但苗黄胜却回绝了。为什么?因为苗黄胜看不惯、也忍受不了社会上那种把国企描绘得一团糟的论调,他所要做的事就是改变国企的面貌,找回国企的尊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苗黄胜之所以能够让已经被下了“死亡通知单”的沈车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那种找回国企尊严的态度和坚定信念。
了解苗黄胜的人都知道,苗黄胜是个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都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他用自己具有独创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经营着沈车;他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决定沈车未来方向和竞争力的“十六条经营思路”;他撰写了60多万字的材料,诠释企业的经营理念,阐述企业的价值观,讲解企业的经营思路……
其实我们都没有必要去罗列这些事实,沈车巨变就是苗黄胜能力和水平的最好证明。
我之所以说态度决定成功,是因为苗黄胜是在国企的制度设计有缺陷、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带领沈车从生死线上冲了出来。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国有企业像几年前的沈车一样陷入了经营困境,但是这些企业的最终命运却没有沈车那么幸运。难道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没有能力和水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然媒体上广为宣传的改制典型中就不会有那些经营者并没有变,而只是股权结构改变了的案例了。股权的改变,并不能改变经营管理者的能力,改变的只能是他们的态度。
“不信国企搞不好”。正是这种浓重的国企情结决定了苗黄胜的心态,而苗黄胜的心态又影响和改变了所有沈车人的心态,沈车人才从不思进取的灰暗思维和现实中跳出来,激活了心中休眠已久的力量,冲破了束缚其精神和能力的“心魔”。
心理所有权是苗黄胜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实质上,这也是苗黄胜对自己心态的一个总结和描述。正因为他把国企看成了是自己的事业,他才会如此投入,竭尽精力和心血改变沈车的面貌。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苗黄胜没有采取减员增效这种比较简单易行且有政策支持的方式,而是看重企业的长远受惠和职工的身心安宁,竭尽全力扩大市场份额的绝对值。他说,“我宁肯承受这种苦役般的拓展市场的折磨,采取减员的办法来提高效益我于心不忍。”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员工看到未来和希望,这种心理所有权才是真实的,才不是虚幻的精神神话,才能够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
毫无疑问,苗黄胜是个出色的国企职业经理人,他用搞好国企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但这只是苗黄胜的价值观,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时代里,我们无法苛求所有的国企职业经理人都要有与苗黄胜相同的价值观,不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因为对利益的追求,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感觉,苗黄胜是富足的,又是孤独的。说他富足,是因为他有沈车1万名职工和4万名家属的支持和拥戴;说他孤独,是因为和他处于相同位置的人,很少有与他相同的价值观。
“企业的成败兴衰关键在人,车辆厂从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是在苗黄胜当厂长以后……”这是辽宁原省委书记闻世震的感慨。在一个工业大省,一个普通工厂的变化能够引起省委书记的如此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苗黄胜式的国企职业经理人太少了!
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有能力、有水平的职业经理人太少了,而其中能够具有苗黄胜式态度和信念的国企职业经理人则更少。怎样用制度去引导、改变和塑造经理人的态度,对于国企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四川达州有一个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长江是一个仅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自己建造和经营着...
职业经理人如今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正反面都有,对他们的功过也褒贬不一。浙江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