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荟萃各路创新名流的TechCrunch2014国际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今年互联网创新热门题材之一的“在线教育”,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教育产业的核心资源,“师资”又成为当天讨论焦点中的焦点,在谈及教师资源时,来自VIPABC的COO,ArthurShen这样表述:
“我觉得传统的教育行业很容易培养出所谓的名师,或者是明星老师。这些老师建立了个人品牌以后,确实可以口口相传。问题是这些老师跟他所属的教育机构怎么样长期处于共生共融的环境。“
在教育产业浸淫多年的ArthurShen一番话直接切中了,互联网教育的要害,即如何有效利用名师资源,并在教学模式化与教学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问题将左右教育产业的未来。
“名师”易得“明师”难求
媒体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包装“名师”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任何一位资质一般的教师,经过宣传流水线的一番“鼓噪”后,都可以成为“一代宗师”,尤其近些年来互联网企业直接介入教育领域,让这一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免让人担忧,“名师”概念恐怕要被玩坏了……
如果按照传统观点来看待对教师的培养,就会发现所谓“名师”产生,其实是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首先想要成为名师就需要以成千上万小时的教学经验作为基础,其次还有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与提升……待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名”后,你会发现问题才刚刚开始:首先,名师都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往往只适用于其个人,不能通吃且无法复制,这就使名师的存在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从教学效果方面来讲,“名师”到底对学习成果有多大助益,实在难以衡量,随着学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名师”们自然也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也必然使教学活动成为“走过场”。归根结底,学生们真正需要的应是“明师”(能传道、授业、解惑的明智之师)而非“名师”,而放眼中国教育界,“明师”的数量恐怕远远少于“名师”的数量。
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让更多的学员体会到“明师”教学呢?
兼顾“模式化”与“个性化”的双赢教学模式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例如中国个性化教育领域的大佬,学大教育,就自主研发了以“e学大”为核心的,依托ASPG系统,进行 O2O模式的教学,这种模式致力于对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所有教学成果变成可量化的数据,并将其时时推送给家长,使家长也自然成为这套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功激活家长的同时,“e学大”更加注重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把控,为确保教学成果,学大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体系中,又引入了学管师这一特有职业。学管师即“教学管理师”,其主要负责跟进学生使用e学大平台完成作业与检测;鼓励学生多使用e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测试;管理并跟进学生学值与牛值;与家长和老师保持密切沟通;保质保量完成周反馈,让沟通更具效率。
对于学习生活的智能化管控,是e学大的又一个鲜明特色,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一线教师必须使用PAD客户端,综合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情况、学生出勤率、作业布置与完成情况,不仅如此,PAD端直接与题库相连,方便教师随时调去相关试题,让教师对学员的知识掌握度有最真实的把握,并据此制定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E学大老师端界面
在个性化与规模化兼顾的探索上,学大也走在了前列,其近期推出的个性化小组课,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了小班教学中。每个小班由三至六名学生组成,这样的规模确保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为每名学员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大了一对一模式的覆盖面,可谓一举两得。
在互联网浪潮的催动下,“名师”概念的内涵正在发生着变化,到底是盛名之“名”,还是明智之“明”,消费者心中自有公论。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