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节能减排>> 正文

愿好景常伴

企业报道  2014-08-20 09:18:15 阅读:
核心提示: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透支环境为代价的,因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然而如何扭转当前的发展模式,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按照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我国设定的主题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无疑在警示企业,我们的减排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而这警钟要长鸣,绝不仅仅在“环境日”,从这个意义上讲,但愿每天都是“环境日”。

  远的不说,纪念,一场突如其来的“蓝藻污染”让江苏无锡这座以《太湖美》为市歌的城市陷入了严重的饮用水水源污染危机。在电视画面上,一面是触目惊心浓如绿漆的“蓝藻污染”,而另一面却看到还有企业在将污水排入太湖。众多市民涌到超市排长队购买纯净水,污染已造成市民恐慌,出现社会的不和谐音。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透支环境为代价的,因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然而如何扭转当前的发展模式,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这里的一组数据支持记者的观点:在去年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情况下,一季度,受产品价格高涨、电力供需趋于宽松、一些地方违规出台优惠政策等影响,我国高耗能行业再度抬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高于同期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氧化铝产量增长53.7%,钢材出口增长1.2倍;有色金属业投资增长5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而据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环境质量状况,全国局部地区污染加重。

  记者采访过国内一些企业,听到了他们的苦衷:上环保设备,成本也就高了,与不上环保设备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公平。而且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为了“公平”,他们也就在诸如“环境日”或有执法检查时应付一下。而当记者将同样的问题询问日本企业时,他们大惑不解:不上环保设备还能生产?因为生产设备与环保设备是一体的,成本本来就是一起的。

  因而记者很赞同环保专家的观点:节能减排要着力解决观念转变、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问题。观念的更新就是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我们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问题。即把从环境作为经济的子系统转变为把经济看做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而作为技术模式和观念的转变,国家更应该鼓励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开发,应该把科研技术的方向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资源生产率和提高环境效率。

  众所周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于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约束其发展,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算理想。但是如果限制不住其发展,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近年,我国开始加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税率又由5%提高到了15%。这是继实施差别电价、取消出口退税、清理各地土优惠政策之后,我国在限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举措中的又一记重拳。通过调整关税税率,政府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对钢铁产品这样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必须进行调整,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势在必行。

  每每到“环境日”都会有一些环保的政策出台,也就在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但愿企业在做“减法”的同时,再告诉企业如何做“加法”,诸如发展无能耗、无污染的服务业。

更多专题
开拓精神让我们勇往直前

发酵型乳酸菌太子奶,采用优质无抗奶源,加入优质菌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经过72道工序、72小时发酵制成,...

顾雏军曾经的犹豫

“现在居然有人说我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花点钱买了个企业就能赚钱,运气太好了;甚至有人说,我故意把当初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