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为“走出去”搭建跳板的人

企业报道  2014-08-17 20:05:05 阅读:

  对于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总裁闫长明来说,从北京到温哥华是他走得最多的一段路,就仿佛从他的一间办公室到另一间办公室。他不停地奔忙在这条路上,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创造着机会和财富。他来往得越频繁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和加拿大企业间的合作越红火。

  从“削面刀子外交”开始

  1992年,刚到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不久的闫长明,就成了留学生圈里小有名气的“外交家”。靠着并不太娴熟的削面手艺,闫长明展开了“削面刀子外交”,他的住所里经常聚满了来品尝美食的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朋友,大家一边吃着刀削面,一边交流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闫长明通过主动地融入环境,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担任了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加拿大华人科技协会主席等职。有一次闫长明还参加了当地社区代表的竞选,结果竟然成功获选。

  谈起这段经历,闫长明感触颇深地说,好多国内去的留学生,到了西方社会只重视学习ABC和自己的专业,课余有时间就拼命打工挣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固定的模式里,其实这对于开阔视野和日后在外发展是很不利的。

  1994年,闫长明随加拿大总理访华团回到北京,看到国内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一直在科研路上走得很顺的闫长明,决定别“研”就“商”,为中国、加拿大两国的科技、文化和商务投资发展做些事情。

  闫长明发现:由于对国际商务环境和商务规则的不熟悉,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一些原本很有竞争力的中国商品,并不能为中国企业创造利润,好处都被中间商获取了。事实上,中国的纺织品、小家电、陶瓷制品、玻璃制品等很多产品在加拿大许多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这些产品打的都是“MADE IN CHINA”,但进出口商或服务商却是加拿大、中国香港或台湾公司。

  闫长明利用自己的背景和资源优势开始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做起了“专业红娘”。

  由于找准了事业的切入点,闫长明旗开得胜。闫长明将山西的一家企业的产品直接介绍到北美市场,打破了以前中间商在中国廉价收购、压价收购,之后销往国外市场的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使企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为中国企业创立国际品牌是闫长明最为得意的一件事。广东一家为外商加工服装的企业多年来在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模式下发展,在加达公司的帮助下,这家企业直接在北美设立了分公司,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品牌,将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国际化理念引入国内,使企业获得了跨越式成长的机遇。

  近10年来,加达集团每年安排大量的中国、加拿大企业家相互访问,洽谈合作,互设公司、办事处等,每年协助数十家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加拿大和北美市场。

  让“走出去”变成集体行动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需要了解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传统的一对一咨询方式已不能满足更多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闫长明发现,中国经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管理战略、国际化的理念和人才。为此,加达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清华大学对外加达国际联合培训中心”,邀请中加两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跨国公司总裁、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做讲师,讲授国际化知识以及来自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引导中国企业家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下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外企业家在此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经验交流。这一举动受到了全国工商联、北京工商联、中国乡镇企业局等单位以及众多的中国企业家的欢迎,在民营企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更大的空间,闫长明非常关注加拿大市场,专注研究中加企业的“互补性”。针对中国房地产业设计理念落后、国内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闫长明专门组织房地产商到加拿大考察。2004年,加达公司组织的第十四届中国建筑地产商考察团在加拿大MCAP投资集团的安排下,访问了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等著名城市,通过与建筑界专家、投资专家、材料供应商等相关行业专业人士的沟通,地产商们感到耳目一新,同时也对加拿大的投资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一名成员经过与智囊团的几轮磋商,表示要投资加国的地产和娱乐业,实现自己事业海外发展的梦想!

  闫长明儿时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但是最终他却选择了创办公司,这种别“研”就“商”的经历在留学生中也许并不特殊,但难得的是,他的取舍不是因为钱、不是因为名利,而是应国所需,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理想。由于个人事业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求,闫长明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价值。

更多专题
开拓精神让我们勇往直前

发酵型乳酸菌太子奶,采用优质无抗奶源,加入优质菌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经过72道工序、72小时发酵制成,...

顾雏军曾经的犹豫

“现在居然有人说我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花点钱买了个企业就能赚钱,运气太好了;甚至有人说,我故意把当初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