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理事单位推介>> 正文

高胜龙  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报道  2014-08-14 15:55:19 阅读:
核心提示:吸盘在重力作用下,吸盘唇向外扩展,吸盘变形,吸盘唇接触面的水、泥、雪等物瞬时被刮驱,部分空气被排出,吸盘腔内瞬间变为负压,不能被刮驱路面较高的碎石被包裹,凹陷处被填充,密闭吸盘腔,吸盘紧紧吸住地面起到很好防滑效果。当压力减除后,依靠吸盘壁的弹性能迅速弹起,空气进入变为常压。

  第一章总论

  1名称:一种轮胎

  2背景:研究源于一场车祸,灵感来源于壁虎。于2013年6月20日申请专利。2013年12月25日公告,专利号:ZL3013.20353679.3,2014年3月3日经《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初步筛选为2014年度重点宣传推广项目。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科技项目论证,编号[2014]第352号。1

  3专利人简介:高胜龙,男,现年55岁,中专毕业,主管医师,于2007年撰写的《控制天水刻不容缓》在社情民意栏目发表,后被《中国环境生态网》收录,并被中央决策层采纳。

  4合作意向:第一阶段,做出实物进行如下实验:旱路的刹车距离,水路的刹车距离,雪路刹车距离,冰路刹车距离等。第二阶段,双方协商共同开发、规模化生产。

  第二章基本问题研究

  1机理研究

  1.1吸盘机理研究

  吸盘在重力作用下,吸盘唇向外扩展,吸盘变形,吸盘唇接触面的水、泥、雪等物瞬时被刮驱,部分空气被排出,吸盘腔内瞬间变为负压,不能被刮驱路面较高的碎石被包裹,凹陷处被填充,密闭吸盘腔,吸盘紧紧吸住地面起到很好防滑效果。当压力减除后,依靠吸盘壁的弹性能迅速弹起,空气进入变为常压。

  1.2摩擦力机理的研究

  由于普通轮胎接触地面积较大,只能包裹路面较高的碎石,而不能填充凹陷处,所以摩擦力系数较小,《一种轮胎》接地面只有吸盘唇,在同样压力下,压强较大,吸盘唇不仅能包裹路面较大的碎石还能填充凹陷处,使吸盘唇镶嵌于路面,和路面融为一体增大了摩擦系数。

  二者共同作用起到很好的防滑效果。

  2噪音研究

  2.1大气动力学研究

  轮胎运转时,大气是相对静止的,是轮胎前进的阻力。

  2.1.1轮胎转速小于1000/分钟时(低速运转),轮胎运转和大气气流的关系:在轮胎顶部吸盘腔内有可能产生小的气旋,在设计时把吸盘壁和吸盘唇接壤处设计成弧形,气流分散就可避免哨音声。

  2.1.2轮胎转速大于2500/分钟时(高速运转),轮胎运转和大气气流的关系:在轮胎顶部吸盘和较强气流作用下,有可能吸盘发生震动而产生噪声,但吸盘唇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韧性,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振动。而轮胎高速运转所产生的气流,可以对冲大气阻止轮胎所产生的气流。此理如同地球每日自转日行八万里,人类在地球表面,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阻止气流一样。

  2.2吸盘离地时会不会发出声音的分析

  轮胎滚动前进和地面接触面上有ABC三种情况,离开地面时是一种情况,是从吸盘靠轮胎后面掀起,并不是旱地拔葱直上直下,不可能发出很强烈叭叭声。另一方面路面并不是平如镜,吸盘有可塑性,是在重力下才能发挥出来,能把凹凸不平的路面填充和包裹进行密封,当重力解除后,这种密封效果就会得到解除。所以,吸盘离地时不会发出噪音。

  2.3一种轮胎与路面关系的研究

  一种轮胎的吸盘适用于硬路面不论是油路,还是水泥路是以柔克刚能充分发挥吸盘的作用,还不损坏路面,不像传统的防滑链是以硬对硬,易损坏路面,还会发出刺耳的噪声。

  2.4油耗情况的研究

  这一种防滑轮胎的师傅是壁虎,壁虎在墙上行走如飞,毫不费力。若把它的原理应用在汽车轮胎上,关键在轮胎橡胶使用材料的选择和轮胎外观表面形状。轮胎橡胶选料要具备较好的弹性,只要轮胎橡胶弹性好,就能在汽车滚动运行过程不多耗油;只要轮胎外观表面形状做适当改进,就能起到在汽车刹车或准滑动过程中提高摩擦力缩短刹车距离的作用。甚至在爬坡、冰面、雪地也会有同样效果。

  2.5相关实验

  2.5.1实验方法:

  鞋底上粘上十几个吸盘

  2.5.2不同路面的实验

  2.5.2.1旱路行走实验

  吸盘在重力的作用下变形排出吸盘腔内空气,吸盘腔内变为负压,较高的碎石被包裹凹陷处被填充,使吸盘唇镶嵌与路面内,吸盘紧紧吸住路面起到很好防滑效果,坡度为15度大理石也能行走自如,当重力减除后,吸盘自动弹起,人走路时脚后跟先离地,脚底前倾,(与轮胎滚动前行相似)毫无吸力感觉。

  2.5.2.2水路行走

  概念:水路是指路面上有很薄的一层水,即被水湿润的路面。

  吸盘的吸盘唇在重力作用下,吸盘唇向外扩展刮驱吸盘唇接地面的水,然后使吸盘唇镶嵌于路面,吸盘紧紧吸住路面。离地时同走旱路一样。

  2.5.2.3雪路行走

  概念:雪路是指路面上有很薄的一层雪覆盖的道路。

  与旱路不同的是吸盘唇向外扩展,凹陷处雪花不能刮干净,从而影响摩擦系数,但不影响吸盘的吸力。

  2.5.2.4冰路行走

  概念:冰路是指路面被冰覆盖或是雪被压成冰或者就是冰面。

  冰路行走冰面较平坦,吸盘在重力作用下,能紧紧地吸住冰面。离地时如走旱路。

  第三章资金投入

  第一阶段:只需投入一个轮胎模具,四条轮胎或者两个轮胎模具(其中一个模具是吸盘内置)八条轮胎的资金即可。

  第二阶段:大规模生产也只需要更换模具的资金。

  第四章市场预测

  4.1一种轮胎的问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安全系数的要求也相应在提高。《一种轮胎》能起到在汽车刹车或准滑动过程中由吸盘和摩擦力共同效应能缩短刹车距离,符合人们乘车出行时提高安全系数的要求,因此《一种轮胎》呼之欲出。如《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2期,刘永刚(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陕西 西安710086)周利坤(武警工程大学装备运输系,陕西 西安710086)编著的《仿章鱼吸盘式轮胎冰面防滑机理研究》就与《一种轮胎》同理。

  4.2市场调查

  据相关报道: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损失上百亿元,死亡人数达到10多万人,《一种轮胎》如问世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相关报道我国有1.9亿多辆汽车,每年还在以6%-7%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依次类推全球有10亿辆汽车,以五年为周期计算每年市场需求2~10亿条轮胎,《一种轮胎》若问世,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地方发改委、招商局、科技局等部门提供资料,结合国家出台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经《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初步筛选,认为《一种轮胎》技术成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效益,符合2014年度重点宣传推广条件。

  第六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种轮胎》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且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划。

  建议:鉴于市场需求量大,在大规模生产前,筹建《一种轮胎》销售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二0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一种轮胎相关说明(补充资料)

  1一种轮胎使用时噪音分析

  1.1大气动力学分析

  轮胎运转时,大气是相对静止的,是轮胎前进的阻力。

  1.1.1轮胎转速小于1000/分钟时(慢速运转),轮胎运转和大气气流的关系: 在轮胎顶部吸盘腔内有可能产生小的气旋,在设计时把吸盘壁和吸盘唇接壤处设计成弧形,气流分散就可避免哨音声。

  1.1.2轮胎转速小于2500/分钟时(高速运转),轮胎运转和大气气流的关系:在轮胎顶部吸盘和较强的气流作用下,有可能吸盘发生振动而产生噪声,单吸盘唇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韧性,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振动。而轮胎高速运转所产生的气流,可以对冲大气阻止轮胎所产生的气流。此理如同地球每日自转日行八万里,人类在地球表面,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阻止气流一样。

  1.2吸盘离地时会不会发出声音的分析

  轮胎滚动前进和地面接触面上有ABC三种情况(以前的资料已述),离开地面时是一种情况,是从吸盘靠轮胎后面掀起,并不是旱地拔葱直上直下,不可能发出很强烈叭叭声。另一方面路面并不是平如镜,吸盘有塑性,是在重力下才能发挥出来,能把凹凸不平的路面填充和包裹进行密封,当重力解除后,这种密封效果就会得到解除。所以,吸盘离地时不会发出燥音。

  2关于一种轮胎寿命问题的分析

  一种轮胎防滑主要是发挥吸盘的作用,摩擦力起次要作用,这种轮胎是否寿命短,还需要实践证明。

  3关于一种轮胎平稳运行的分析

  一种轮胎在运行中从理论上讲吸盘变形有一定的下陷的感觉,在实际是不会的。在设计上一种轮胎接地面始终有ABC三种情况,就像压路机一样,不会感觉上下颠簸。再一个就是汽车还有防震装置。

  4关于一种轮胎薄水面路上行驶的分析

  在吸盘接近地面时,吸盘会产生向下的一股气流,把吸盘接地面处水吹开。设计时,两吸盘间的间距必须大于二倍的吸盘高度,使水在吸盘外有流的空间就可以了。

  上述是一直轮胎的外置,其实还可以内置,那种效果更好些,有待实践检验。

  5一种轮胎和《仿章鱼吸盘式轮胎冰面防滑机理研究》的关系

  一种轮胎构思形成在2012年秋天,经过各种小实验,到2013年3月进行理论论证并申报专利,2013年6月20日国家专利局受理。而《仿章鱼吸盘式轮胎冰面防滑机理研究》是《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2期发表,一种轮胎走的是专利路线,而《仿章鱼吸盘式轮胎冰面防滑机理研究》走的是论著路线,两者走的路线不同,单可以相互引证。

更多专题
中国有机化工产业的龙脊

历史是川流不息的。弗朗西斯·培根说,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一切时代都在...

打造反腐法治的实践智库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采访纪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