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研究传统管理思想是为了古为今用、为管理的现代化服务,虽然它不能直接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但可以使之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以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知识经济问题
现在,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后,正进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知识经济跟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存在很大差异,因为后两者都是有形的物质经济,而前者是无形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派人到日本调查,探求日本的成功之道。调查发现,美国在产品制造方面竞争不过日本是因为日本的产品附加值高,即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高。到90年代,知识经济占美国经济的比重增大,使美国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能一直维持正增长、低失业率的良性状态。
知识在21世纪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党的十六大召开时有部献礼片叫《首席执行官》,讲海尔的发展历程,其中提到由于发现冰箱有缺陷,海尔领导当着全体职工的面把那些冰箱砸成一堆废铁。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都在争相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海尔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中国人消费水准较低,主要应该引进通用技术;另外一种则认为应该引进高科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就在那一时期,他们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于是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把这些冰箱当场全部砸毁。有报纸评论:冰箱可以改进,改进后合格了还是能卖掉,而且节省成本。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在砸冰箱的同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那就是在所有职工的头脑里注入了“质量至上”的观念。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打败了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连续多次中标。如果当时没有这生动的一课,让每个职工都深知“质量就是生命”,就可能无法获得这些成果。
很多企业的目标是出口创汇,而海尔的目标是出口创牌。如果海尔品牌能够在美、欧市场扎根并开花结果,就能创收更多外汇。创汇与创牌虽一字之差,却有高下之分。海尔从砸冰箱到创牌,追求的是非物质的资产,因为无形资产能够产生更多的有形物质财富——这跟中国古代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讲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指非物质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比如经验、技巧、思路、知识、智慧、企业精神等。现代企业竞争表面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从深层讲则是企业谋略、企业智慧的较量。你的谋略更高明,就能打败更强大的对手。老子讲的“有生于无”,就是说有了经营的智慧、企业的形象和品牌,诚信的口碑自然会随之而来,企业就更能发展为长寿企业。许多人往往只看到短期的物质利益,希望一投入就马上得到回报,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无形之物、无形资产,这样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长远发展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全球化问题
入世后,全球化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许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都来了,也就是“狼来了”。我们的企业家如果把自己仅仅看作一只羊的话,那就只能等狼来吃;只有把自己也变成一只狼,才能与狼共舞。
那么,如何把自己变成狼呢?入世后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应该看到,挑战越来越严峻的同时机遇也会增加,问题是到底怎么看全球化这个大趋势。过去,企业领导只要管好内部的事情,把“企业围墙”里的事办好就行;后来,改革开放把“企业围墙”拆了,眼光就必须放在国内大市场上;入世后,“国内围墙”也没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界限淡化了,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孔子同时代的纵横家鬼谷子曾说:“以天下之目视者,视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视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视无不知。”意思是用天下的眼睛看世界,就没什么看不到的;用天下的耳朵听世界,就没什么听不见的;用天下的心考虑世界,就没什么不知道的。两千多年前的哲理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对中外企业无不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世界光芒。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企业所面对的不仅是压力和挑战,还有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整个国际市场都摆在眼前,必须尽快打开封闭的思路,用天下之眼、天下之耳、天下之心来考虑问题。
我在青岛港务局调研时对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1995年1月17日神户发生大地震,神户是亚洲地区通向世界各地的一个主要的集装箱运转基地,致使许多集装箱无法运转。当时青岛港务局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老总陈志华找到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说你们过去靠神户中转的集装箱我全包了。协议签署后,全国港口倒数第二的青岛港务局变成了亚洲第二。
我也曾对海南航空公司进行过调查。1993年海南省出资1000万要建航空公司,有人说这是开玩笑,认为1000万买飞机可以,搞航空公司绝对不行。结果呢,经过10年,海航的资产达到300亿,翻了3000倍。海航之所以成长这么快就是因为它紧紧抓住每一个机遇。机遇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均等的,关键是谁能抓住它。中央出台股份制改造政策后,海航抓住机会搞股份制,募集了2.5亿股,股权抵押又从银行换了6000多万美元,买了两架波音737飞机。用这两架飞机到美国办抵押,又借了两架飞机。用四架波音飞机起家,海航当年就盈利了。当国家出台新政策允许某些试点行业吸引外资时,海航又抓住机会,说服华尔街的金融家,购买了第五架飞机,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的民用航空企业。当党的十五大提出鼓励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的政策后,海航又利用这个机会兼并了新华、长安、太原三家航空公司。此后,海航又将海南的两个机场纳入经营业务范围,同时兼并了几个大城市的十多家饭店,搞起了旅游业。这样,海航就成为拥有3个业务板块的集团。
海航之所以能抓住机遇捷足先登,与其领导人的素质有关。企业要在急流险滩中站稳,领导人必须眼界开阔、信息灵敏,具备冷静的头脑和远见,才能把企业之船引向正确航向。
(三)学习问题
学习已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改革开放深入到今天,大家都感到学习的迫切性,普遍意识到光靠以前的知识和经验已远远不够了,因此类似MBA班这样的学习机会就会有很多人踊跃报名。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彼得·圣吉就提出了推动学习型组织这一问题。他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久盛不衰,就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当然重要,但学习不是目的。这正如两千年前孔子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即光学习不思考就会陷于迷茫,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对学习和思考两者辨证关系的理解与阐述多么具有超前性!
我们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忽视自己的优秀传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跟西方相比,我们虽不发达,但也有先进的地方。虚心学习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过于自卑。在对外交往中,越能平等相待,就越能各取所需。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鼓舞士气。我今天讲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祖先创建和发现的一些真理具有世界性,是普天下适用的。随着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出去,更紧密地汇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也将更好地“输出”珍贵的传统管理思想,并使之现代化、国际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迟早会到来。
历史是川流不息的。弗朗西斯·培根说,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一切时代都在...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采访纪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