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深化改革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报道  2014-08-13 09:21:36 阅读:

  一、优化外部环境是当前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着力点

  在本次调查中,企业经营者对优化外部环境的关注远远高出其对内部改革的关注,显示出优化外部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

  (一)关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义重大。

  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现代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际上难度是相当大的。目前,财政部、国资委的很多政策、文件规定过于宽泛;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还缺乏严谨性、统筹性、前瞻性、科学性、透明性,企业感到难以操作,从而影响了企业股权多元化和体制转轨的进程,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企业经营者建议:

  1、要防止用一哄而上的运动方式的改革,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要明确界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交易和转让的具体形式、范围和对象,从制度上、政策上引导国有企业探索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新路子。

  2、鉴于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企业产权制度建设不平衡,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要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彻底改变企业治理机制为核心,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不适宜搞一刀切。

  3、国企改革一定要考虑职工的利益,让职工都有机会获得按劳分配之外的按要素分配收益。需要说明的是,这绝对不是对职工的恩赐,而是对职工的最低补偿。职工股的设置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核心层、经营管理层、专业技术骨干层和一般职工层,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经营者的突出感受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比较虚化,虽然权力很大,但出资人到位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企业经营者建议:

  1、加大国有资产改制力度,需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即要实行国有资本向社会资本、由国有企业向社会企业、由机构人向社会人转变,要以更商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运作国有资产。

  2、国资管理机构需要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上的相关政策,防止新的所有者缺位现象发生。可考虑采取“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机构—资产运营机构—出资企业”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以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

  3、要抓好确定产权边界、建立指标体系、制定产权规则、实施依法监管等环节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动并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即要划定国有资产的范围、种类和数量,建立一套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规范程序和指标,制定国有资产流动、重组、增值的游戏规则,政府的职能要由直接代理转变为依法监管。

  (三)关于政府转变职能

  企业经营者认为,实现体制转换的关键在于政企分开,无论是政府资本转变还是企业改革,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体制和权力利益格局,否则是难以真正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的。

  企业经营者感到,虽然说目前政府职能已有很大转变,但距离政府职能到位还有相当距离,政府部门职能交错、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等现象已经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了对“经济人”的监管,却忽视了对“行政人”的监管。不少部门利用职权向企业伸手,敲诈勒索、腐败问题仍然严峻。有些税务部门搞年终提成、奖金制度,乱罚款、乱查账,对政策乱解释,很不合理。

  2、坐吃国家财政的机构和人员太多,如交警、保安、收费站等,即使分流富余人员也要另立机构,借政府之名“打劫”企业,如荣誉评比、论坛等等,使企业耗费过多的精力,给企业添加过多的额外负担。

  3、政府的服务效率低,信息提供不及时、不完整。

  4、政府对企业改制干预过多,使企业改制不符合市场化原则,影响企业运作,并限制了企业的自主投资。

  为此,企业经营者建议:

  1、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准确定位政府角色,规范政府行为,转变调控方式。要提高行政效率,增加透明度,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信息,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如战略引导、平衡协调、保护企业等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加大对“行政人”的改革力度,从机构设置的科学规划、人员选拔、培育方式的转变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坚决废除税务部门的分成和奖励制度。

  4、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在现代产权制度下,政府和企业不再有资产关系,国有资本已经转成了授权经营机构的“法人资本”,由授权经营机构行使股东权利。另外,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规范运作,将目标集中于公司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还应当在国际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进行自我调整,获得入世带来的利益。

  (四)关于法律环境

  总体上看,由于法制环境不健全、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规范,致使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经济纠纷解决十分困难。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国企民营化改制相应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运营企业、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电力企业、建筑企业法规不健全。此外,经营者权利维护不够,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尚未有根本的法律保证,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的经营权、用人权、产品开发权、自身财产权等也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此,有关企业经营者建议:

  1、抓紧立法:建立完善相应法规和制度;大力普法:政府、各类组织应当花大力气抓普法工作,让官员和公民都知法、懂法;认真执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政府和公民都要依法办事。

  2、完善各类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完善《电力法》、《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出台有利于电网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建筑法》、《招投标法》;完善民营企业改制的相应法规;对高速公路的收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与收费标准,防止投资者为了盲目的追求利润而扰乱市场秩序。

  (五)关于国家经济政策

  部分企业反映,国家的经济政策缺乏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政策的变化导致一刀切,使企业损失较大。例如,国家为了控制电解水、水泥、冶金等行业发展过快的势头,加大了对这些投资和项目审批的调控力度,使得暂缓合同和退合同的情况频频发生。此外,政府对国民经济发展预测不准确,特别是在保障电力供应方面,许多发电集团的“跑马圈地”现象就说明政府对未来电力供应形势估计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偏差。

  企业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较为强烈的要求,希望保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避免重大调整,从而防止大起大落,避免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使企业能够有计划地、平稳地、持续地发展。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减少行政性的措施,不再使用一刀切的行政方法;要加强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制定比较详细的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给予实质性的落实,同时严厉查处违规建设。

  (六)关于金融环境

  企业经营者对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表示了较多的关注,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垄断。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过于缓慢,致使企业融资通道拥挤。例如,国有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资产负债率过高,但得不到为企业改制所必要的资金贷款,使企业改造无法进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条件过于苛刻,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往往停留在呼吁和政策上,没有具体办法,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个别企业认为,2006—2007年将是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峰值期,希望政府能够未雨绸缪。

  企业经营者对改善外部金融环境和有关问题有如下建议:

  1、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更多地考虑金融对社会的贡献,将银行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

  2、改变国有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资产负债率高的情况,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核销金融不良资产。

  3、创新金融产品,为逐步理顺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传导机制打基础;同时放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扩大企业投资和融资渠道,规范企业投资和融资行为。

  4、要防止把宏观政策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金融风险转嫁到企业身上,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关注焦点问题,总结推广经验,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在企业内部改革中,企业反映的一些问题是久拖不决的老问题(如企业社会负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也有一些是近几年暴露出的新问题。不少企业经营者建议,对前几年企业特别是国企改制进行全面深刻总结,以利今后改革。

  (一)关于企业改制

  对此,企业经营者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只是表示继续推进企业改制要加强监管,做到规范推进、公平公正。

  反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企业改制中,国资委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处置的说法不一致;二是国有控股集团股权单一,产权多元化问题还要继续探索;国有产权控股的公司真正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一个漫长过程。此外,在组建现代大型企业集团过程中,多层管理体制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控制力。

  涉及企业改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职工持股会,有企业领导同志发表了个人看法,认为尽管目前各地关于职工持股会的设立问题政策不一,但是应当看到,职工作为股东和企业员工,其身份是可以分离的。总体上看,职工持股会在企业改制中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不能一概抹杀其积极面,这一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职工持股会的运作要规范,实行体内循环,分红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二)关于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化建设

  本次调查中这个问题得到较多企业的关注,既要坚持已有的改革方向,但又认为企业经营者市场化的前提实质上是企业市场化、是企业产权多元化。这个问题知易行难。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年薪制不健全,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如何参与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不配套,使企业经营者薪酬与企业经济效益挂不上钩,导致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严重相悖。

  2、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指标仍然很不严谨、不科学,许多经营者的任职资格没有得到科学评价,少数经营者素质不高或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业没有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经营者的历史贡献角度确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指标,59岁现象仍屡现不止。

  3、现行经理人市场仍不够完善,经理人进出企业缺少必要的政策平台。某些企业依然采用组织选拔任命干部的办法,没有形成通过市场竞争择优上岗机制。另外,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者监管中介机构不成熟,中介性的会计所、审计所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监管很脆弱。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企业经营者市场建设,完善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经营者建议:

  1、完善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出资人评价业绩为主、社会评价为辅,集资质、利益、荣誉为一体的指标体系,从利润指标、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和职工工资增长率等方面对经营者进行考核。

  2、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年薪制度,设定一个最低年薪标准,更深一步推广期权制度,加大对经营者的激励。

  3、建立国有经营者人才市场,按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资格评价认证体系,实行经营者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建立全国性的经营者人才信息网络,形成经营者人才库。

  4、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内容、资格培训为主体、市场化培训为导向的培育机制,努力形成一个以企业经济规模和经营层次为主导的分层分类培训教育体系。

  5、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营责任审计等。

  6、经营者激励机制建设的探讨应区别不同情况来研究,希望中国企业联合会相继推出一些分行业、分地区的典型案例供会员企业参考。

更多专题
中国有机化工产业的龙脊

历史是川流不息的。弗朗西斯·培根说,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一切时代都在...

打造反腐法治的实践智库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采访纪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