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统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浙江余姚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四大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浙江余姚“五山三水二分田”,区域内地理条件差异性较大,南部是四明山区,山水资源丰富,北部是滨海平原,工业基础扎实。这样的市情决定了余姚必须走非均衡发展的路子。在北部他们着力发展特色制造业,形成了塑料模具、电子电器、机械仪表三大主导行业和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材料三大新兴行业,产业特色非常明显。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建设,余姚又着手规划了滨海工业带,作为滨海工业带的“先锋”——目前投资70多亿元的姚北工业新区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由分割走向互动对流
余姚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农民向居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必须联动发展,互为掎角,协调推进。
通过产业集聚,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继而催生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余姚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他们改革户籍制度,制订出台了山区农民下山、农民进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余姚有关部门表示,在今年5年内,要继续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减少农民数量,使更多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要素对流的另一通道是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余姚市委、市政府认为,城乡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城市拥有乡村美景,要让乡村居民享受城市般的现代文明成果。一是构筑城乡交通骨架网络;二是建设“数字余姚”;三是使城市天然气管道、污水收集管网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居民生活更便捷、环境更美好。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就业难、养老难、就医难,是当前农村生活中的三个难点。
市委书记苏利冕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生存大事,最关心的长远发展要事,最直接的利益保障实事。始终维护好农民利益,加快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和重点。”
目前余姚21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在对全市农民的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制订补助、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安排本地农村劳动力上岗。另一方面免费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并由中心向用工企业进行推荐。农民培训形式多样,一是服务中心自行办班培训;二是委托市级劳动部门培训,农民凭技术合格证书来政府报销培训费用;三是企业培训,政府按培训人数给予企业一定补助。
养老保障制度在推开过程中,余姚坚持“宁可政府负债、确保补贴到位”的思路,按照“市镇两级出一点、村集体补一点、农民个人缴一点”的办法,规定市镇两级政府补贴的额度不低于30%,切实解决养老保障资金落实难的问题,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据核算,为确保已经产生的10万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补贴,余姚市镇两级至少要补贴6亿元。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拆除城乡发展的政策藩篱
除了拆迁安置政策,余姚还改革完善了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进城定居的农民实行集体资产享有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三不变”政策,实行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政策,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了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利。
按照先社会保障、后分配建设的原则,余姚还积极探索改革了不适应价值显性化的土地征用安置补偿制度,全面实行区片综合价征地补偿和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规范平衡了土地征用补偿分配和管理政策,保障了农民权利和集体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在现行制度框架内,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进城农民原有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城乡置换制度,使农民进城的土地制约得到积极有效的消除;他们还采取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办法,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社会保障。
在行政和财政政策上,以建立公共财政、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余姚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建立健全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等专项基金制度,实行向农村倾斜反哺的财政政策,同时积极实施乡镇机构职、权、利等配套后续改革,强化行政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顺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