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大省山西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热点。曾经凭着苏三的故事而闻名天下的山西临汾洪洞县,近年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只有17天。据说当地一个月见不到两个蓝天,整个城市大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尘当中。
可以说,我们的环保工作功夫没有少下、代价没有少花,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环保是个难事,难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难在认识上没有真正到位,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驱使下,“重发展,轻环保”,陷入了“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怪圈。
第二,难在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突出表现在环境的整体性和行政管辖条块分割的矛盾上。由于自然环境不是按行政辖区来划分的,因此,环境保护和监管的责任不容易落实。
第三,难在环保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环保任务繁重与监管执法滞后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情况分析,环保执法不到位的瓶颈在市县级、县级环保部门受同级政府的管辖,位子、票子受地方政府制约。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往往使环保执法部门难有作为。
据了解,近年临汾市的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一个多百分点,而这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地损失了100多亿元的经济收入。经济损失如此之大,为什么临汾市肯花大力气治污呢?也许临汾市市长李天太的一番话可以为我们解开谜团:“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城市今后的发展,例如我们去香港、上海等地招商引资,人家一听说这里的环境情况,马上就不谈了。”
对此,临汾市终于痛下重拳,据了解,近年,临汾一共取缔了1006家污染严重的“土作坊、小企业”。临汾市“知错能改”的行为值得我们称赞。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环保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抓一阵放一阵、紧一阵松一阵,应把环保作为一种制度、作为一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渗透到思想中,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坚持下去。
小企业势单力薄,名气不大,牌子不响,如何出人头地?这是所有中小企业老板的“诸葛亮难题”,怎么办?广东圣...
东华只是扎根于常州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营纺织企业中的普通一员,但却是这个由外乡人执掌的企业擎起了常州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