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季度,很多汽车品牌企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亏损或到了亏损的边缘。这是记者从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日前发布的信息中获悉的。信息还透露,估计处于亏损状态的汽车企业有10多家,而中外合资企业占了相当数量。
面对增长停滞、亏损或者濒临亏损的尴尬,包括一些耕耘多年的外资企业巨头,也不得不收缩战线,减少投资,把重心放在了调整、整合等方面。据悉,德国大众近期也宣布削减投资,改变原来2008年前在中国投资60亿欧元的计划,将2005和2006年投资削减为21亿欧元,重点转向业务整合。
外资企业在中国业务进展,直接影响着其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认识,影响着其中国策略。显然,又一次市场的洗礼开始了。
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是我国汽车行业合资的样板,市场表现一直突出高调。2003年,两家合资厂的运营利润是5.61亿欧元,相当于其全球运营利润的四分之一。踌躇满志的大众宣布,将在2008年以前对中国追加投资60亿欧元,将再建3个生产基地,将在华年产量增加到160万辆。
但形势急转直下。尽管2004年前11个月,上海大众轿车销量达31.53万辆,市场占有率15.1%;而一汽大众轿车销量25.81万辆,市场占有率12.4%,占据行业前两位,总市场占有率依然高达27.5%。大众2004年中期报告的净利润下降36%,其中在中国的运营利润为2.51亿欧元,同比下降了约3成。
日前大众宣布,由于汽车业持续低迷,公司进一步缩减投资计划。由此可见,德国大众在中国的投资态度已经十分谨慎。
北京现代、广州本田似乎是一个例外。2004年1—12月,广州本田累计产销轿车20.2万辆。去年还完成了24万辆的生产能力改造,实现了日产1000辆的目标。同时广州本田还宣布2005年产销计划为23万辆,增长15%,预计销售收入360亿元。
北京现代也不示弱,已经把2005年计划产能从2004年年产15万辆增加到20万辆。基于2004年取得的辉煌成绩,北京现代提出这样的销售目标并非空穴来风,在2004年,北京现代总销量同比累计增长超过170%,而同一时期,中国轿车市场的同比增长率不过只有15%。
2004年北京现代成为中国车市的最大赢家。尽管2004年中国车市风云突变,随着宏观调控和汽车金融政策调整、消费者持币待购、竞争加剧等因素,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潮席卷了所有厂商。绝大部分厂商纷纷调整年度目标,而如期完成目标的北京现代,成为逆市中跑得最快的一匹“黑马”。从而,北京现代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个新建企业到行业前五强的跨越,从而进入中国轿车市场第一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