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那2004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6930万元的惊世一槌,使杨休一举拍得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也以此创下中国字画的最高纪录。这令瞠乎其后的媒体,随即采访盈门,至今南京天地集团还在婉拒媒体记者春节前的来访。
以几千万元天价竞画,好似激起几千万个追问。一时间,所有人都想问杨休的“英雄出处”;都好奇民企的“性情之举”;都在揣测杨休将怎样开拓投资新天地,都在期问杨休“豪夺”意图后面又欲作何“巧取”?此举是杨休的人文追求?还是金融投资的明智考虑?是艺术行为?抑或“行为艺术”?是为保值?还是为避税?可谓人言人殊、不一而足。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杨休此举决非一时豪情的孤例,而是代表了民营企业发展取向的经典趋势,也即是民企不再停留在为赚钱而赚钱的老路子上,转而以义利并重、利乐有情的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开始注重其企业形象的文化塑造与品格表现。其影响效应已表明:民企投资艺术品不仅是单向的艺术行为或商业运作,而是兼有既回报社会又分散投资风险、调节利润并期待升值的用意深心。
专家分析,很大一部分企业家,诚然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以收藏珍品来打造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但更现实的是因现今银行存款利率之低与股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之大;更因金融投资渠道及工具缺乏,则企业财产保值、增值之道就只有转求收藏高水准的艺术品一途。
众多媒体的报道都如此见仁见智地分析着杨休,探询着他“惊世一拍”所创新的实践意义,意度着杨休其人的“奇”事与“奇”志。
杨休以其多才多艺开始谋生创业,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贯穿了他事业成就的始终;文化灵机使他不断创新发展项目产品、开转市场天地,在当地出奇地屡创多项第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学养,使他在执教南大历史系的同时,也定义了他企业文化的主体品格及人文抱负,并至今把艺术活动当作其精神觉悟方式,进而以传统语义融会时代精神,表达着对先进文化的理想追求。
或许杨休的一篇《自序》,最是明心见志地为我们作出了解读:
《杨休自序》
杨休字吉父,谱名长风,“四知堂”中人也。文革浩劫中,尝以军名。自号长风堂主人、铁箫散人、铁箫馆主。辛丑五月生于彭城。弱冠游学金陵,转瞬二十六年矣。
休 自幼发奋苦读,至今未尝少懈。略通文、理,专攻史学。暇余以琴、棋、书、画自娱。能诗文、工篆刻,自以为江左同辈无抗行者。以上皆雕虫小技耳。
休 得师传于先正,具正气堂堂之象,有忧勤惕厉之守,久怀报国之心而未尝得志。尝设帐课徒,传以道德文章,亦有弟子三千之众。不甘处易,投笔从商,欲聚财富以兴科教,以兴科教而振国家。凡十五载,苦心孤旨,殚精竭虑,仅获小成。而其间之艰辛磨难、兴衰起伏,却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能概括。
休 亦狂徒尔,弱冠之年,以为可成就伊尹、姜尚之功烈,作文多狂篇醉句;而立之年,自诩不输于朱公、孔明之才能,处事皆大家手笔。尔今年过不惑矣。经历半生忧患,窃喜粗粝能甘;虽有赀财巨万,所幸纷华不染。书生本色,白衣卿相;烈士胸怀,壮心不已。
休 虽有家室,却无隔年之钱粮,财产俱投入事业,庋藏皆奉示公众。凡为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奸而多财,则助其祸。故深虑创业虽艰,未若民族存亡之急;聚财不易,何如万千生民之苦;承传富贵,终有子孙不肖之害。古人有言: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吾亦信之不疑,士君子不可不慎。
休 此生坦然,所求者博学笃志,济世利民,行止无愧于天地;所修者神闲气静,智深勇沉,身后得见于先贤。治学讲大经纶,不拘小节;著述立真学问,不竖奇异;处事辨是与非,不论祸福。
休 亦耿介狷狭,愤世嫉俗。先人云: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吾与之同忾。
小叙于前,见教于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