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即由增长型向消费型过渡的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消息,连续4个月跨过5%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后,中国10、11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终于退到了红线以下。今年1—11月份,我国CPI累计比去年同比上涨4.1%。这一现象表明,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我国正在进入“消费时代”。就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福利经济形态已经开始形成。
中国步入消费时代
我们现在处于何种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信息时代”、“知本时代”、“后工业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等等。
但我要说,中国正在进入“消费时代”(尚未进入完全的“消费时代”)。
这是运用“阶段论”分析时代特征得出的结果。
经济虽然有个复杂的系统,但它如同人的成长一样,也有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有它的幼年期、青春期、盛年期、健壮期和衰老期。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发表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系统阐述了经济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过程,他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指的是农耕文明或资本主义社会;起飞准备阶段是传统向起飞转变的阶段;起飞阶段即是工业化时代,是经济增长序列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成熟阶段是经过相当长时期发展后虽有波动但仍持续前进的时期;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社会注意力由供给转移到需求、生产转移到消费的阶段;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则是重视精神财富、讲究文化享受、经济生态平衡的阶段。
那么,进入“消费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根据罗斯托的六个标准,衡量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就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到了“起飞后”阶段,经济的“软着陆”,商品的极大丰富,宏观调控、拉动内需,使得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最突出的标志是高档品(电器、房子和轿车)进入家庭。
据统计,2003年,国家9.3%的GDP增长率中,地产、汽车的发展占了4%。8月份消费指数比去年同期增长5.3%、农村增长6.4%,云南、广西等地增长7.1%,表明消费已成为人民大众的客观需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显著标志。
尽管市场形势大好,但是,美中不足:我们国家尚未进入完全的消费时代,原因在于大部分人的收入还有限、中产与普通人的比例还小、传统的只注重存钱不注重消费的观念依然存在、东西部的发展还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还很大。
这就是客观存在的消费不足和消费乏力问题。现实需要鼓励消费、刺激消费和拉动消费,通过改变消费观念、扩大消费人群、加快消费速度来促进产品的不断更新、企业的升级换代、经济的持续增长。
“边际效用”与“流动偏好”
英国剑桥著名学者马歇尔研究出一种“边际效用”理论,分析人的消费心理往往是:没有就盼,有了就算,享受了一次就开始淡漠,消费热情膨胀得快、消退得也快。
这就是“边际效用”现象——到边儿了,达到目的了,就算了,不再上心了。
这也是许多商家采取“赚一把就走”、“捞一口就算”的原因。
商家只有不断“变脸”才能维持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
其次是,有一种手段让它觉得有利可图和“物有所值”之外还“物有所超”。
这就是消解“边际效用”心理的办法。
大众对于消费的心理是不稳定的,他们具有流动性,凯恩斯叫做“流动偏好”:一方面大众喜欢用货币方式购买和收藏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在支出金钱时要仔细计算它的成本,愿意以最低的代价来获取物品,满足需求。
这种“流动偏好”,处于以下动机:
交易动机——为了随时应付开支,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
谨慎动机——为了防止意外和应急,必须留有一部分现金;
投机动机——为了寻求获得最大效益的机会,也必须时时握有一些现金。
这种动机,使得大量现金滞留在人们手中,直接压低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影响商业经济运行的最大化。
所以,通过一定途径改变人们的动机、刺激需求、拉动消费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个需求大于供给的消费大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谁能掌握最多的消费群体,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产品的出口指向是消费者,消费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一切商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消费者运用货币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除了实用,还有一份快感。
所以,产品出口的指向就是消费者,是需求决定生产、消费决定市场。
因为,消费者提供给商家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有信息;不仅有消费后的快乐,还有给生产、销售者的动力——获利性推动着商家在更高层次上的循环。
所以,离开了消费人群,再好的东西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