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德是以仁、爱、忠、义、礼、信等作为价值基础的。仁、爱、忠、义、礼、信,这六个字包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给当代中华民族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道德遗产,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下发扬光大。因此,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把“唯德”作为企业理念之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凝结。
首先,把“唯德”作为企业理念之一是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再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对道德的看法是: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被领导者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人格的完美。把这种道德境界运用于我们今天的企业,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企业曾经遇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和考验,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完善的人格,知善恶、懂荣辱、明正邪。如果企业的全体员工能够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企业就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狂风恶浪,都会泰然处之、处变不惊。
在领导方法上,孔子主张:民为贵,得心为上;德主刑辅,刚柔相济;富而后教,修身养性;政主以德,德政相依。坚持性善论,民本思想,尚德不尚威,行宽仁之政。这种尚德精神、注重教化、崇廉敬德的“唯德”传统,发展到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唯德”氛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员工已经培养了一定的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范,但离上述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唯德”这一企业理念,使我国企业及其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范向上述道德规范的要求一步步推进。
其次,把“唯德”作为企业理念之一是企业实践经验的凝结。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何做到“唯德”呢?一是要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转型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和发展下去,并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克服一次次困难和障碍,与企业在采取措施应对企业所遇到的各种各样外部环境问题时总是坚持公理、坚持公德分不开的。而坚持公理、坚持公德的前提是与这个企业高尚的“企业私德”息息相关的。二是要正确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市场经济是需要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调整的,没有完善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就不可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但法制仅仅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还需要道德体系来调整。正如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所说过的:“最为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道德的社会。”由上可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高尚的道德规范共同维护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坚持“唯德”的企业理念,就要制定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并把这些道德规范相互衔接起来,使之系统化。什么叫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三句话都是讲人的行为规范的,只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规范系统中的一两个个别规定。把这些有价值的关于道德的相关规定,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为办企业时所运用,就会形成企业文化中特有的道德规范体系。坚持这些道德规范体系,就会使企业能够继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就会使企业能够妥善处理一切来自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