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势发展越有利,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目前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就是说,要客观地评估中国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进程,就要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改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多大的任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从严格意义上来界定就是两个置换。第一,就是资本的置换,国有资产完全或者基本完全撤离原来的中小企业。第二,解决员工的身份置换,原来国有中小企业员工的身份、劳动关系全部解除,它不是一部分下岗的人的解除,而是全部解除。根据调查,估计在小型企业改制面大约在80%—85%左右,中型企业更滞后一些,大约在50%—60%之间,进展不平衡,有三个薄弱环节。第一个薄弱环节是,从经济状况分析,一些困难企业进展比较迟缓;第二个薄弱环节,从区域状况分析,县城比大城市要快,大城市比中央直辖市要快;第三个薄弱环节,从行业上分析,一般竞争性非支柱性的产业进展快一些。因而,目前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不易做高的评估。要全面推进,就要抓住其中三个薄弱环节,向难点、重点企业推进,向大城市特别是中央直辖市推进(比如北京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的饮食店、服务性企业,产权没有置换,身份没有置换),向支柱行业里面的中小企业推进,从而在几年内完成中小企业的改制任务。
国有资产将逐步的从中小企业退出,通常有四股资本力量来接盘,第一是外商资本,第二是民间资本,第三是企业经营者资本的力量,第四是企业内部职工资本的力量。在国有中小企业资本置换当中,要协调平衡好四种资本力量之间的关系,克服它们之间矛盾,特别是要注意发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所分别代表的两股资本力量的作用。在外商资本参与上,主要矛盾是在产业领域和环节问题上存在着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在民营资本参与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产业进入和进入的界限模糊,存在重大轻小的问题,重视大型企业而忽视中小型民营资本对国有企业的置换;在企业经营者资本参与上,问题比较多,突出的矛盾是对MBO的撤走问题;在企业职工资本力量参与上,突出的矛盾是冷落企业员工的问题,关系没有摆平、没有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