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新时期的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企业报道  2014-07-29 10:04:01 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正处在有史以来最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之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和发展,已从拾遗补缺到鼎足而立,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日益壮大,经营规模已从家庭作坊到劳动密集型甚至高科技领域发展,所从事的行业由服务行业发展到农林渔、工、建、运、科技、旅游等多业并举,经营区域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机制与国际成功经验的接轨,依赖于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这就必然要求民营经济不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本文仅就民营经济如何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发表如下见解。

  一、经营体制创新,突破家族经营制的局限性,向委托代理制转变

  民营经济家族化经营倾向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它最早产生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各国的私人企业在创业之初基本上都采取过家族经营模式,如福特、松下、现代等。家族经营是民营经济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家族的力量,它对处于创业中的民营企业不仅没有什么不利,而且是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但对规模壮大以后的民营企业而言,则弊多利少,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远不及现代企业制度先进。

  ——家族经营制企业是以人为基础实行“人合”,阻碍了资本的联合。家族制企业大多是以亲情关系为基础、实行人员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企业,所发生的关系都是一对一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建立企业的方式,阻碍了资本最大限度、最大优势的组合,从而在规模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家族经营制之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很容易脱离实际,以致造成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甚至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家族经营制企业对人力资本,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员存在着排他性,接班人的选择局限在非常有限的家族成员范围内,而他们却未必是企业的最佳接班人,那些缺乏资本,但有企业家素质而又非家族成员的人往往难以在家族制企业里长期工作下去。家族制企业这方面的缺陷在企业主要领导人因自然规律需要更换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可能成为接班人的几个人,各自拉拢一些亲戚结成小圈子,于是企业的凝聚力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离心力,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可能由此衰败。家族经营制企业的局限性虽不能说明家族经营制对于小作坊、小摊点、小本经营没有实用性。然而一旦企业规模增大、市场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快,家族经营制的局限性就越来越突出。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导入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合理的治理结构,便成为家族经营制民营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淡化家族制,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引进人才,淡化家族管理。家族成员从企业经营决策中陆续退出,事实上是家族企业由业主制这样一种简单的组织形式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的过程,即企业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利用资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世界范围看,已有不少的家族企业顺利地转变为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社会企业。我国浙江的正泰集团,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德力西集团借鉴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制度创新,先后完成了从粗放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到总厂式管理,再到股份合作制的公司化管理,进而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

  (二)淡化经营权,加速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的结合,建立委托代理制。改变出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状况,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塑造起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董事长由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和管理人员以聘任职业经理人或引进的人才为主,这样,企业内不会出现家族矛盾,高层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重大问题上就会克服“个人拍脑袋”和家族式管理弊端。1、两权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一定要分离,即使是兄弟、父子均要产权明晰,两权分离,成立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班子的职能要分开。2、建立监督机制。3、建立激励机制。对经营层必须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除了精神激励以外,工资奖金均要与销售、利润、成本结合起来,必要时引入期股、期权制激励。4、建立约束机制,包括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5、建立以用人为贤而不是用人为亲的委托代理制。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只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家长或家族的某个成员负责,从根本上克服了家族经营制企业发展的弊端。

  二、产权制度创新,突破独家投资的封闭性,向混合所有制转变

  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产权清晰,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活力。但是,产权清晰并不等于资本结构的集中单一,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一些民营企业却还是固守单一的私人所有制,这必将限制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企业如果长期处于家族持股状态,即不愿意外界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融资渠道不畅势必限制企业的发展渠道。故此,民营企业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胸怀放豁达些,要敢于创新产权这一核心制度,敢于引进资本,善于让度股份,逐步把企业推向股份化、社会化、公众化。也就是说,民营经济要想发展壮大、长治久安,必须突破家族独家投资的封闭性,实行产权多元化、开放化的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能够使产权私有和公有的优点更优,弱点更弱,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的所有制形式,能够形成长久的经济增长动力,具有其它所有制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突破了单一公有制或单一私有制经济等传统所有制的界限,实现了公有或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所有制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了“纯粹公有制”的束缚,找到了构建现代公有制主体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体现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支配优势。第三,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了国有资产或私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第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和以企业集团为主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经济互补,有利于加大吸引外来投资的比重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单一的产权私有的企业结构无法达到社会生产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无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实践也证明,实现单一的产权公有也不尽人意。单一的产权公有和私有都有各自的缺陷,无法达到微观经济利益和宏观经济利益的统一,而混合所有制经济能作到这一点,它既非公有制经济,亦非私有制经济,其本身不具有确定的社会经济属性,但它却以联合的形式兼容不同的所有制,还存在多元的投资主体。因此,它具有单一产权私有和公有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在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融资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依靠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和民营企业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外,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走资本社会化的路子,把独资的组织形式改为混合投资形式,可以面向社会广纳资金,甚至吸纳公有制企业参股,解决好产权问题,即解决产权形态问题,向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兼并或股份制的方式实现资本的集中,即实现产权的资本社会化。

  三、企业技术创新,突破产品档次低、开发能力差的弱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当今国际竞争的新特点是谁能掌握高新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独占鳌头。许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只能“昙花一现”,“辉煌”短暂?为什么在独领风骚三两年后便销声匿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创新。企业产业层次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低、质量欠佳,许多企业靠“借牌”、“仿制”和跟随生产经营,有些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专利技术,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上世纪50年代,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根据各自假设和定义,测度经济增长中各基本投入要素的贡献,发现其中40%—90%的增长可归类于“技术进步的知识增长和创新”。因此,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实现科技与外向的整合,企业才会不断超越自我。

更多专题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我常常和同志们讲,要享受工作。一位退休的老同志来信告诉我,对这一提法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享受工作并不...

千条银线走万家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