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超过金融体系的意愿供给,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当前,在对这一融资缺口的分析上,许多文章往往专注于供给不足的研究,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性质分析不够,这一研究视角影响了人们对中小企业真实融资缺口“度”的准确把握。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理论界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同时,中小企业并没有因融资难而放慢其发展的脚步。凭借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中小企业所承受的融资压力和全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真实融资缺口可能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严重。
一、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一优势淡化了包括融资难等外部不利因素对它们的负面影响。
关于中小企业的特殊生存能力,西方学者曾给予较多关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站在进化论角度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因做过深刻分析。他认为,企业的发展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样,也有其“生成——发展——衰退”的生命周期,中小企业可以被大企业所取代,同样大企业衰退后被中小企业取代也是自然法则。他还指出,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认为,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微小损益的极为关注、员工的高度归属感、富有朝气等优秀品质能把中小企业的内部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促使其顽强生长。以企业“最佳规模论”闻名的日本学者末松玄教授认为,行业不同,企业最适规模也各异,一些行业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生存。他认为,由于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层次多、管理及协调费用高、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原因,大企业在某些行业未必比中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只要发挥自身特长,也可以调整到最适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一些日本学者就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了深入分析,结论是,小企业有着比大企业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企业环境发生了战后最深刻变化:外有石油危机和美元冲击,内有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大企业并没有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显示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小企业也没有因其力量薄弱而被环境所淘汰。这种现象无疑是对中小企业不同寻常生存能力的有力佐证。
由于产权主体明确,企业内制衡机制相对比较健全,相当多中小企业的业主都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进取心。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打细算。企业内往往机构简单,信息沟通容易,决策灵活,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较低。这些内在优秀品质增强了它们对不利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减轻了它们对外源性资金的依赖,并使政策歧视,特别是融资歧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缓解。
二、劳动密集型在减轻中小企业对外部资金依赖的同时,也弱化了它们对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
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和劳动要素的易得性,我国中小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劳动密集型在减轻中小企业对外源性资金依赖程度的同时,也弱化了它们对外源性资金的吸纳能力。一方面,劳动密集型意味着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投入较多的是劳动,而不是资金,比起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它们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要小得多,产值资金率要低得多。这就使一些中小企业炼就出一种有别于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外部资金独立生存的能力。实证分析发现,主要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它们的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中小企业明显高于大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是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可用于债权保全的资产严重不足,致使债权方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而向中小企业索要抵押物时常常使它们陷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三、自有资本的殷实性使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本可以保持轻度依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与运转必须以对一定量资金的占有、支配为前提。其它条件不变,企业的运营规模与资金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量的对应关系。而内源性资金与外源性资金在满足企业特定量的资金需求上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内源性资金多,企业对外源性资金的需求就少。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靠的主要是业主的自有资金,而不是外源性资金。调查结果表明,自有资本占企业整个资金来源的比重,小型企业明显高于中型企业。小规模经营使一些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以其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垄断”地位在维持企业运营上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结果外源性资金供给的阻塞也就难以对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强有力的瓶颈约束。2000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3980万户,其中约2980万户在8人以下。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小富即安”的保守经营思想使这些微、小型企业中的多数不仅达不到社会融资的条件标准,而且它们依靠自有资金和企业自身积累基本上就可以满足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需要。这些企业是我国GNP的贡献者,但却较少能够得到、也较少需要外源性资金的支持。
四、经营性资金与生活消费性资金聚企业的业主于一身,这一特点为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内源性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多数大企业,公司董事长、经理和一般职员一样,都是受雇于企业的员工,他们付出劳动,得到工资报酬。这种报酬一旦分配给个人,就会在利益关系上“外置”并独立于企业。只有经营性资金为企业所直接拥有和控制。进行内部融资,企业只能从银行账户提取现金,或将短期投资变现,或是降低股利、工资的发放比率。企业要想把“外置”于职工或企业股东手中的货币资金转化为经营性资金,与从社会公众手中筹资一样,必须借助于信用中介组织或金融市场的媒介。受政策管制、信贷额度、资信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这种转化可能成功,也可能受阻或失败。相比之下,一些中小企业的业主既是经营者,也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